
9月10日,漫步在湖北襄陽東津新區浩然河畔,河水清澈、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河邊的綠道直通小區,似玉帶式的浩然河連通了漢江、唐白河、王家河、東大溝,陳家溝等眾多水系,連接了東津世紀城小區、奧體華府、盛世東津、宏泰越秀等4個大型住宅小區,服務面積約40平方公里,人口約12萬人,成為東津新區城市排水的重要通道。
作為湖北批復成立的第一個城市新區,東津新區以前瞻性眼光、國際化視野推進新區規劃設計,高水平、高標準、高規格編制新區規劃,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和建設。
“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中,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建設生態排水設施,充分發揮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沖作用,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睎|津新區建設局負責人介紹。東津新區位于有2000多年建鎮史的東津古鎮范圍內,北臨唐白河、西抵漢江、東靠熊河水庫、南臨秦咀水庫,和襄陽古城隔漢江相望。區內滾河、東大溝、淳河、陳家溝貫穿東西,浩然河、王家河縱貫南北,水利資源豐富。
新區充分利用該優勢,整修11條水系50余公里,疏浚水系14條約46公里,水系相通,形成了縱貫東西,貫穿南北的水系聯通網絡。特別是在襄陽東站周邊修建了3條水系,并配套建設了蓄水池、小型濕地等海綿城市設施,在遇到強降雨時,能夠確保高鐵站雨水迅速暢通排放。
在東津新區,每隔2公里就有一條水系,發達暢通的水系保證了城市排水的順暢及時,無內澇積水。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的需要,結合水系、重大場館和居住小區排水實際,東津新區在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規劃展覽館、科技館、市民中心、居民小區和高鐵站周邊修復水系,恢復原濕地狀態,加大植樹造林,建設了唐白河景觀公園、楚山濕地公園、華僑城天鵝湖濕地公園、兒童公園等城市綠地公園,面積近1000萬平方米,成為天然的蓄水池和水源涵養地。
在東津新區隨處可見,每個小區內都設置有下沉式廣場和池塘,它們與小區內縱橫交錯的雨水管網相連。在小區內樓棟之間,用排水明溝將雨水管道連接,一部分直接接入市政雨水管網,一部分接入池塘,而在流入池塘之前,雨水會流入一組用細沙和綠植組成的小濕地,再流入池塘。池塘和下沉式廣場在雨季時承接一部分水源,另一部分水源隨著市政雨水管網就近排入河流水系,讓小區雨水排得快排得干。
近年來,東津新區建設雨污水管道400余公里,實現了建成區全覆蓋??v橫交錯的雨水管網,就近與水系連通,雨水可以快速地排入濕地、河溝、池塘,補充地下水。該區還同步建設道路綠化帶面積300萬平方米,綠化帶內設置小型濕地系統,起到排水和涵養水源雙重作用,實現了新區開窗見綠、出門見景、活水進城、水綠交織、水城交融的良好生態環境。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