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水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湖泊水環境治理形勢依然嚴峻,存在水資源供需矛盾、水體質量差、水生態受損等嚴重問題,嚴重威脅著水環境安全。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是昆明地區生產、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且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防洪、調蓄、灌溉、景觀、生態和氣候調節等重要功能。受自然界與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滇池流域水患災害頻發、水資源匱乏、水污染嚴重等問題突出,加快推進水環境治理已經刻不容緩。從宋代大理國的初步開發,到元朝政府主持修建了滇池流域系統性水利工程,滇池流域系統性水利工程的治理得以逐步發展,此后隨著社會對湖泊水環境治理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滇池流域水環境治理也經歷從修復、污染治理到邊污染邊治理再到全方位修復的歷程。從治理歷程出發,總結滇池流域水環境治理的歷史經驗,分析湖泊水環境治理的當代啟示,并提出湖泊水環境治理的有效措施,以維護湖泊水生態,支撐其多元化功能的充分發揮。
由于匯入滇池的河流眾多,且多流經山谷,河床較高,而其出口河僅有海口河一處,再加之受氣候濕冷、降雨增加影響,滇池流域自然災害頻發。元代初期,云南省平章政事賽典赤主持修筑松華壩水庫,修治金汁河、盤龍江,疏浚海口河,顯著改善了滇池周邊的水環境、當地農業生產環境與居民生活環境,此次治理奠定了元代以后滇池流域的治水邏輯和格局。明清時期,云南省政府繼續修筑水利工程,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水系改造和水利設施建設,修筑南壩閘分水控制性水利工程、“橫山水洞”灌溉工程,使得滇池流域內水利灌溉體系已趨近完善,極大地促進周邊地區經濟發展。進入20世紀,滇池流域的水環境治理從早期的植樹造林、污水治理,到轉型期的減污、水體自凈的生態修復,再到生態文明建設期的工程治理、生態協同修復,實現了水環境的全面立體修復。從治理歷程出發,總結滇池流域湖泊水環境治理的歷史經驗包括:從流域生態系統全局出發,深化生態治理理念引領,找準水環境問題源頭,明確治理方向;立足歷史治理設施,學習借鑒古人優秀的治理經驗與治理思想,鞏固治理成效,重視修復和改善工作;以湖泊流域發展為生態整體,系統化推進區域協同治理,在多元化實踐中提升水環境治理的精準性和全面性,共同打造良好的湖泊流域新生態。
深化生態治理理念引領,從源頭入手優化治理目標 在生態環境建設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湖泊水環境治理應重點強調生態治理,關注生態系統修復,結合湖泊外源的有效控制、內源的有效削減,從源頭入手優化治理目標,引領水環境治理的高效落實。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宏觀目標,重視湖泊流域內的生態系統修復,積極轉變發展觀念,強調生態優先,堅定不移地保護好湖泊水生態,筑牢湖泊流域內的生態基底。從源頭入手優化治理目標,在生態治理理念引領下,找準問題核心、精準實施治理,系統排查流域內水環境污染問題的出現原因,明確治理目標,減少錯治、漏治現象的發生,有針對性地提高湖泊水環境治理效率。
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帶動公眾參與水環境治理 湖泊水環境治理僅依靠政府力量遠遠不夠,還需要社會各界與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從政府角度出發,在開展湖泊水環境治理各項工作的同時,應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幫助公眾樹立生態保護意識,理解湖泊水環境治理的復雜性與長期性,并積極參與水環境治理。積極推動湖泊水環境治理宣傳工作,倡導節約資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從民生福祉角度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水環境治理歷程出發,明確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公眾樹立生態文明意識,養成水環境保護自覺。拓展公眾參與湖泊水環境治理的渠道,營造水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良好社會氛圍。此外,公眾應自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積極參與湖泊水環境治理,從自身出發、從小事入手,綠色出行、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愛護湖泊水環境,為水環境治理貢獻個人力量。
鞏固歷史治理成效,全面提升已有工程治理效能 湖泊水環境治理應立足歷史治理措施,夯實前期治理所取得的成效,再結合新技術、新目標,在保障現有工程治理效能充分發揮的基礎上,穩步提升湖泊水環境質量。地方政府應科學認同湖泊水環境治理的歷史成效,不斷加大保護力度,并以此為基礎,結合水環境治理面臨的新環境、新問題、新技術、新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案,以提升水環境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在鞏固歷史治理成效的同時落實新的治理方案。立足現有湖泊水環境治理工程,地方政府應有針對性地設置水環境治理標準,抓好重大水利工程的進一步完善和建設,持續提升水環境治理效能。
在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化推進下,湖泊水環境治理還可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普惠民生福祉、區域協同治理構筑生態共同體、設計特色生態旅游文創產品以延長水環境治理產業鏈條等具體措施,構建符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湖泊生態文化,并在多元協同中持續優化湖泊水環境治理,促進湖泊流域的整體進步,打造健康和諧的湖泊流域新生態。
(荊建勛,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