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從當年的“零點行動”起,太湖水污染防治歷經很多年努力,如今終于交出了漂亮答卷: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太湖平均水質達到Ⅲ類,總磷、總氮濃度分別同比下降15.5%、16.1%,藍藻水華平均面積、最大面積分別同比減少62.3%、78.1%,太湖水生態環境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那么,蘇州將如何唱響新時代的“太湖美”?
就在9月中旬,《蘇州市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出臺,將堅持以控源截污、生態擴容、科學調配、精準防控為主線,統籌做好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文化“四水文章”,聚焦湖體保護和沿湖流域綜合治理,加快推動太湖生態不斷向好。到“十四五”末,高質量實現“兩保兩提”(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與水資源配置能力)。到2025年,全市國考省考斷面水質II類比例力爭達到70%,太湖水生植被面積持續增加,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提升至“良好”,生態質量指數保持穩定。
很顯然,如何唱響新時代“太湖美”是一篇大文章,而寫好大文章就需要找準“小切口”。圍繞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每個細分領域都有這樣的“小切口”需要抓緊抓好。粗粗列舉幾個,比如,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方面,面對種種瓶頸,如何取得新突破;在太湖通湖河道治理方面,如何緊盯岸上減排、聚力整體提升,構建更加緊密的協同治理體系?如何加強區域聯動,科學運行調度,推進太湖流域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全力保障防汛安全和用水需求?如何進一步推動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更大力度提升城市品質、建設美麗鄉村,讓人民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太湖美”?
牽一發而動全身,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環境保護是一個十分龐大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切實抓好一個又一個“小切口”,才能把大文章寫得細致、生動、出彩。全面推進太湖新一輪治理,昆山今年以來已完成808家第一輪涉磷企業整治。這個“小切口”就很具體、實在。應當相信,在系統治理、生態治理、協同治理方面已經積累豐富經驗的蘇州,必定會涌現出更多新辦法、好經驗,唱響新時代“太湖美”,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圖景。
來源:蘇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