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中國(合肥)國際園林博覽會開啟了新篇章。園博園以“生態優先·百姓園博”為主題,采取城市更新方式,突出“強生態基礎、補服務短板、惠百姓民生、留城市記憶、增科技亮點”,展示國內外城市建設和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成果以及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園林建筑。
在建設方面,園博園注重綠色生態發展,突破了傳統公園水系建設思路,基于合肥駱崗公園水生態系統框架,以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實現區域內藍綠交織、灰綠結合、景觀融合的健康水系統。
打造海綿水系統 園博園選址于合肥駱崗公園,東至包河大道、南至錦繡大道、西至京臺高速公路、北至繁華大道,規劃用地面積323公頃。場地依托駱崗機場舊址,尊重原有的水系脈絡與低洼地形,通過系統化全域海綿城市理念,形成良性、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水系統規劃方案,優化“藍、綠、灰”基礎設施,形成水系統自平衡、自循環、自凈化體系。
自平衡是指盡可能通過海綿措施,收集、凈化、調蓄雨水,補充湖體蒸發水量,達到區域內水資源自給自足,構建基于雨洪調蓄系統動態水位變化的景觀湖體。自循環是指通過地表水與淺層地下水雙重構建,盡量維持區域內水的天然循環,在循環過程中兼顧凈化。自凈化是指通過生態凈化設施,實現區域內雨水自流凈化。
一體化設計功能與景觀 隨著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等城市建設理念興起,城市景觀水系更加強調多用地類型融合提升和一體化建設。
園博園致力于打造基于“藍、綠、灰”融合的城市景觀水系,更加注重區域系統性、工程設施整體性等,以海綿功能與景觀展現為主要目的,通過實地調研地塊、水系和綠地,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統)空間識別、數據統計調查和MIKE水動力模型等技術,對區域內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水資源狀況進行動態科學評估,系統制定源頭海綿方案、補水系統方案、水質保障方案、行泄通道應急管控方案設計,實現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多目標可達性。
在功能與景觀一體化上,采用融合設計手法,對濱水管網排口、補水口、構筑物等進行柔性設計,盡顯生態化表達,如海棠灣湖體的彈性水位及消落帶設計,避免水位以下硬化、水位以上自然、水位變化時景觀效果差等現象,在綠地空間處設置緩沖明渠、景石造型,通過靜置、礫石凈化后再排至景觀水系。通過材質延續、置石點景、植被搭配等手段,弱化旱溪邊界,搭配骨干喬木、地被花卉形成自然景觀,更好地滿足城市水系功能、游客休閑游憩等需求。
下沉綠地會“呼吸” 園博園打造了“三區一館”(百姓舞臺展區、生態園林展區、城市更新展區和城市建設館),其中,位于百姓舞臺展區的夢想大草坪不僅能夠容納5萬人,還是園區內“全域海綿”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全國首個最大的單體下沉式綠地。
夢想大草坪位于原駱崗機場跑道區域,面積29.7萬平方米,可以舉辦無人機表演、航模賽、風箏節、音樂節等活動。整個草坪是一塊會呼吸、有彈性的綠色“海綿”,發揮自身超大海綿體優勢,構建適宜缺水環境下的自補水系統,通過下設換填區對雨水進行凈化和收集,可為園區綠色景觀與水系提供補充水源。
非降雨時期是園區舉辦大型展覽的百姓舞臺,降雨期便成了收集雨水的中央下沉綠廊。其核心設計理念是將綠地做成V字型,通過將綠地換填,內設公稱直徑150毫米的滲排管,提高雨水凈化能力,每年可向錦繡湖補水12.3萬立方米,極大緩解了錦繡湖區域缺水、調水不足的情況。
湖體景觀立體呈現 本次園博園南北展區環繞的兩大湖體:珠翠湖、海棠灣。珠翠湖區域采用古典園林風格,加之安徽園的展園營造,再現“水口徽韻”的景象。通過山體邊坡豎向收水、植草溝等生態設施的凈化傳輸,實現自補水系統,可隨季節變化呈現四季不同變化的漲落水景。漫步環湖步道,溪流邊隨處可見矮蒲葦、藍花鼠尾草、鳶尾、紫穗狼尾草等植物,當游客享受園區內自然景致時,這些花草也在過濾固體懸浮物、去除水中有機污染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海棠灣是園博小鎮更新后的重要水景節點。海棠灣通過上游的醉花溪、下游的繁華澗將其串聯,濱水綠地以西府海棠、垂絲海棠、木瓜海棠為主,搭配薔薇科植物,加之湖中觀景棧道,湖中岸景、岸下水景盡收眼底。在系統海綿上,湖體內部應用低碳沉水生態修復技術,構建水下生態系統;濱水綠地增設植草溝、雨水花園、植被緩沖帶、生態擋墻等海綿設施;結合場地涌泉形成置石、涌泉、步道和種植相融合的自然景觀空間形態。
本次園博園作為城市大型藍綠空間的更新載體,規劃設計工作由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海綿水系全程落實自然、生態、景觀、服務的設計策略,采用新技術、新科技、新手段,圍繞“藍、綠、灰”設施融合、涉水設施景觀藝術性表達,全方位打造海綿水系。
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