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成都都江堰市投入資金6.7億元,開工建設供排水、污水處理站,實施智慧水務、水源保護、水環境治理和灌區現代化提升改造,不斷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持續強化水資源保護,鞏固水污染防治成果,連續多年城市水質綜合指數排名成都市第一,不間斷護航成都超大城市的飲用水安全。
做加法:強化“三項措施” 10月10日,成都蓉環供水水質檢測公司(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成都監測站)對都江堰市西區水廠出廠水、管網水、末梢水和居民加壓調蓄設施供水進行現場采樣監督檢測,檢測結果為所有指標全部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這是自2010年都江堰市西區水廠投產以來,連續14年水質指標全部達標。
據了解,近年來,都江堰市強化措施,在基礎設施上做“加法”。都江堰完成市政排水管網普查467公里,預處理204公里,管網檢測171公里,病害治理128公里,構建“七橫二十七縱”覆蓋城鄉的管網體系。為完善功能配置,讓飲用水保障和污水處置覆蓋全域,都江堰市擴容提升供水廠2座、配套完善城鎮污水處理廠17座、污水站144個。此外,都江堰市加快推動管理和服務智慧化轉型,構建全域智慧化立體監測體系,聯動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構建多級智慧監控中心,布局完善30個水質自動監測站、289臺視頻監控設備、19套電子圍欄。
做減法:狠抓“三類整治” 近年來,都江堰市狠抓“三類整治”,在源頭防控上做“減法”。都江堰強力開展生活排污整治,全方位整治下河排口56個,持續強化生活垃圾處置力度,完善標準化垃圾分類投放站點1100個,強化餐廚油污集中收集處置,分布式處理設施3座,處理規模達10噸/日。同時,地毯式排查全市2000多家企業污染情況,加快企業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長峰、都剛、拉法基等企業投入資金3億多元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此外,都江堰還強力開展面源污染整治,劃定農村畜禽禁養區707平方公里,建成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點1個,累計關停畜禽養殖場192家。
據了解,錦江流域都江堰段柏條河、徐堰河、江安河、走馬河等河流水質持續保持II類水質,優良水質達標率100%。
做乘法:依靠“三支力量” 都江堰市制定出臺《都江堰市全面實行河長制管理方案》《關于全面實行河長制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明晰河長制管理工作任務,依靠“三支力量”,在共建共治上做“乘法”。
都江堰發揮執法隊伍作用,持續開展零點、亮劍、綠盾行動,零容忍查處砂石盜采、水環境污染案件,案件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同時,建立政府主導、部門監管、全社會參與的水源地和水污染防治的常態化巡河機制,市、鎮(街道)、社區政府河長+微網格民間河長共同參與。截至目前,464名三級河長、200名民間河長,累計巡查河湖5萬人次。都江堰還充分發動4萬余名社區干部、網格員、志愿者、群眾、商戶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污水排放、垃圾傾倒、企業排污、水源污染等防治,切實增強全民參與水源地保護意識和自覺性。
截至目前,都江堰市河長辦設立300余個公示牌,內容涵蓋河道名稱、起止點、河道長度、各級河長姓名和聯系方式、河長職責、管理目標、河長辦網址、河道故事等信息。
做除法:筑牢“三項制度” 近年來,都江堰市河長辦與都江堰市檢察院緊密合作,掛牌成立生態旅游檢察聯絡室,拉開協同推進長江流域岷江水源生態環境保護帷幕,旨在強化水生態治理,筑牢長江流域岷江水系環境保護司法屏障,形成水環境、水生態和水資源共建共治共享綜合治理體系。
這正是都江堰市不斷筑牢三項制度,在體制機制上做“除法”的具體體現。為完善水環境保護制度體系,都江堰科學劃定飲用水水源及特殊水源保護區166.7平方公里,更新53個界牌、21個警示牌、22個宣傳牌、3900余米隔離網。制訂“十四五”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方案,確保上下齊心、整體聯動。科學制訂保護責任清單、目標考核體系和責任追究制度,落實到政府工作全過程各方面。保護區內禁止項目開發,禁止引進和布局工業項目、對水源消耗較大的文旅項目,禁止河道兩側200米范圍內項目開發,確保飲用水從源頭不受污染。此外,都江堰還建立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針對沱江錦江和金馬河三大流域水域面廣、流域長等特點,深化跨區域聯防聯控,主動加強與上游阿壩州以及下游成都崇州市、溫江區等聯合巡河執法,深化“河湖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河湖管理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建立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長效制度,嚴打砂石盜采違法行為。
目前,都江堰境內地表水斷面的水質達到國家II類以上、水質達標率常年保持在100%,都江堰市獲評全國第六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據都江堰市水務局負責人介紹,未來,都江堰市將始終把水資源保護作為首要民生工程和首位責任擔當,樹牢上游意識,堅定上游責任,動員全民參與。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