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利局黨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在金華考察調研時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據習近平總書記賦予金華“根據實情、發揮優勢、揚長補短、再創輝煌”的時代使命,聚焦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充分發揮河湖資源在深化“千萬工程”、助力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全域建設安全、生態、宜居、富民、智慧的幸福河湖,為打造國際樞紐城、奮進現代都市區貢獻水利力量。
一聚焦水安全保障,在守護江河安瀾上持續發力
強化流域統籌,按照“城市50年一遇,重點鄉鎮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全面實施全市主要江河干堤提標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等工程,重點建設金華市區“三庫三溪”整治、蘭溪市“三江”防洪安全綜合提升、東陽市南江流域綜合治理、義烏市雙江水利樞紐、永康市城市防洪、浦江縣雙溪水庫、磐安縣流岸水庫等工程,全面完善各流域防洪排澇體系,有效提升區域整體防洪能力。積極踐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緊盯水庫失事、小流域山洪、超標準洪水三大風險,強化“四預”措施,貫通“四情”防御,優化完善水工程調度、應急“叫應”等各項工作機制,有效發揮金華市數字河湖管理平臺在監測預報預警、水工程調度等領域的支撐作用,重點提升我市應對超標準洪水和小流域山洪災害的能力,全力筑牢江河安瀾安全屏障,確保社會安定、人民安寧。
二聚焦水環境治理,在保護河湖生態上持續發力
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大力推進河湖生態修復,實施農村水系整治、岸坡治理及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持續完善水土流失監測體系,積極開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創建工作;配合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部門,開展江河湖庫周圍公益林保護、生態清潔小流域和經濟林治理、增殖放流等工作,不斷加強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堅持“四水四定”,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規范化建設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保持100%。推廣分源分質供水、非常規水利用、工業廢水循環利用等節水減排措施,切實提升全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重點加強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加強農業、工業、城鎮等重點領域節水,提高規模以上工業重復用水率,大力開展取水設施標準化改造及節水型公共機構等工作。
三聚焦水文化保護,在做好以文興水上持續發力
加快打造高品質沿河文化圈,深入挖掘水文化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加快構筑起具有金華特色的“八詠詩路”文化帶建設;加強對水利遺產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大力開展省級以上水利遺產認定及水利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典型案例遴選工作;配合開展“浙江親水節”“同一條錢塘江”等水文化品牌活動,加快打造國家級和省級水情教育基地。培育水上戶外運動圈,因地制宜適度開放水域空間和岸線,加快郭力壟水上運動公園等水上休閑運動場所建設;貫通河流沿線生態綠道、舉辦各類賽事等,打造生態休閑體育圈。建設城鄉居民15分鐘親水圈,迭代升級美麗河湖,高品質建設水美鄉村、城鄉親水節點及濱水綠道,加快打造游憩綠道、露營灘地、觀景平臺等親水設施,更好滿足群眾運動休閑、旅游康養等需求,為繪就“千村引領、萬村振興、全域共富、城鄉和美”新畫卷增添河湖底色。
四聚焦水經濟發展,在加快產業富民上持續發力
助力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加快推進婺城區烏溪江引水工程(金華片)大型灌區和蘭溪市東芝灌區、浦江縣通濟橋水庫灌區、武義縣源口水庫灌區等重點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全力保障高標準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用水需求。加快培育涉水產業,配合發改、交通等部門,加快培育醫藥針劑、生物萃取等領域高附加值涉水產品,協同推進錢塘江三級航道金華段、金華江三級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婺城港區羅洋作業區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濱水旅游,開展白沙溪流域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創建,配合文廣旅游等部門,開發親水旅游線路和濱水度假項目,推進婺江、湖海塘夜游等水上旅游項目發展,重點提升仙源湖等一批河湖主題旅游度假區品質,引導風味美食、露營民宿、文化演繹等業態擁河發展,助力沿岸群眾增加就業、提升收入。
五聚焦水事務改革,在提升管理質效上持續發力
大力推動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創新,深化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強化“河湖長制+”協作機制;落實水域保護規劃和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鞏固河湖名錄梳理和管理范圍劃界成果,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分區分類管控;全面推進河湖水生態健康評價,建立河湖健康檔案,適時公布評價結果;開展河湖水域岸線管護專項行動,常態化、規范化推進河湖“清四亂”;建立河道內高灘耕地協同管理機制,進一步提高涉水項目審批效率。積極構建智慧高效管護平臺,科學布設生態流量監測斷面,合理確定河湖生態流量;加快天、空、地、人一體化物聯感知監測體系建設,迭代升級河湖綜合治理多跨協同應用場景,實現“河湖空間智治”。努力探索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統籌安全和發展,探索河湖水域空間開放機制,不斷拓展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通道,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幸福河湖建設和運維。
來源:金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