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改善城市水環境、推進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充分發揮城市水體、綠地、道路、建筑及設施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凈化和緩釋等作用,實現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綜合提升、徑流污染有效削減、雨水資源高效利用。
城市河道在構建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逐步改善水環境質量中起著重要作用,松江區泗涇鎮對區域城市河道進行了系統的生態修復,恢復城市河道生態功能,不斷提升河道水體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助力海綿城市建設。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松江區泗涇鎮典型城鎮區域 河道水質提升與生態修復(一期) 項目于2023年3月開工,9月完工。針對泗涇塘以南區域水系,東至北泖涇,北靠泗涇塘,南至新橋鎮界,西至洞涇鎮界,總計10條河道:顧村涇、張涇河(南段)、新農河、小長浜河、張施陳涇河、楊樹溇、東官涇、張施新開河、廟涇河、長溇,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一、水質提升與長效保持 發揮城市河道的自然凈化功能 采用系統性的生態修復技術措施,提升項目區域內河道整體水質,原位凈化內外源污染物。項目因地制宜采用bionest土著生物床技術、高效改性生物繩掛膜技術、lid攔截凈污設施等多項生態修復技術,輔以少量曝氣增氧、生態浮島、增氧噴泉等措施高效凈化河道水體內外源污染,消除初雨攜污入河影響,達到提升區域水系整體水質,穩定保持河道水環境質量,發揮城市河道海綿體的凈化功能。
二、水生態系統構建與生態功能恢復 發揮城市河道海綿體的生態廊道功能 通過定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構建水岸貫通帶,營造良好的生物棲息繁衍環境,并通過構建以大型底棲動物為主的清水型食物鏈網,包括棱螺、河蚌、魚類、沉水植物等,在逐步恢復水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的基礎上,實現其功能完整性的恢復,促進良好水生態環境的形成,提升親水景觀效果,發揮城市河道海綿體的生態廊道功能。
以服務海綿城市建設為目標,松江區泗涇鎮水生態修復工程遵循“內外兼顧、標本兼治”的思路,針對河道水利條件現狀、河道水文水質情況和現有河道污染原因分析,在河道藍線范圍內構建結構完整的水生態系統,增強水體自我修復能力。沿河岸構建旁路人工濕地、生態治理綜合設施,河道內采用“水生態系統重構+微生態系統調節”治理路線,從而恢復了水生態功能的完整性,實現了城市河道海綿體的“滲、滯、蓄、凈、用、排”功能。
來源:上海水務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