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省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排水防澇建設和管理工作,高標準推進排水防澇設施規劃建設,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實行動態巡查,動態管理,分門別類開展整治。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加快落實城市內澇治理系統化實施方案,全面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全面加強部門協調和信息溝通、強化各相關部門責任意識、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意識,及時處置,提升了城區排水防澇能力。
加強城市內澇系統化治理 2022年印發《泉州市城市內澇系統化治理工作方案》,該方案統籌區域流域生態環境和城市建設、統籌城市水資源利用和防災減災、統籌城市防洪和內澇治理,從“流域-城區-設施-管理”四個層面形成系統化內澇治理體系。今年實施12個排水防澇建設項目,目前完工5個,在建1個,前期6個,完成投資1.67億元。
加強城市積水點排查整治 建立完善日常動態巡查管理制度,采取定人定崗分片區對所屬市政道路開展日常巡查,及時發現、登記道路積水節點。采取增設截水溝和雨水篦子、埋設雨水管道、加大管徑和更換螺旋式排水井蓋等措施及時實施改造,力爭“發現一處,改造一處”,提高收水能力。今年來新改建雨水管網(渠)80.8公里,整治積水點71個。
定期排查積水節點,及時更新積水點清單,按照“嚴重內澇影響車輛通行、短時積水短暫影響通行、短時積水不影響通行”工作思路,制定“一點一策”,明確責任單位、整治措施和完成時限,落實具體工程建設任務。針對今年來中心市區發現的44處影響通行的積水點,印發積水節點整治方案,目前已完成整治16處,正在整治10處,其余18處按時序推進。
完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泉州市于2017年明確了中心城區防澇標準由原來的20年一遇提高至30年一遇,其中東海片區50年一遇。中心市區按照地形地貌、高水高排、分區設防的原則分成六大組團設防分區:豐州北峰組團、中心區組團、東海組團、城東組團、江南組團、萬安組團等。豐州北峰組團和江南組團作為城市新區,重點實施西華洋片區改造—滯洪湖和烏石滯洪湖區工程,落實高水高排和調蓄消峰。
西華洋片區改造—滯洪湖工程按照防山洪標準30年一遇、防內澇標準為30年一遇、外河晉江洪水標準為100年一遇進行設計,工程旨在健全西華洋片區的防洪排澇體系,確保規劃區的防洪排澇安全,提高區域防御洪澇災害的能力。西華洋片區改造-滯洪湖項目實行分期分段建設,先行啟動滯洪區(一期)工程建設。項目總投資約68458萬元,工程費用約16322萬元。項目用地面積約42.28公頃,建設內容包含西華湖、新建龍興排洪渠和臨時疏拓現狀排洪渠等防洪排澇水利設施及配套工程。目前正辦理供地、預算批復手續和招標準備工作,爭取今年12月底開工建設,計劃2025年底完工。
烏石滯洪區主要功能為防洪排澇,兼有一定的生態環境要求,本項目的建設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的片區短板問題,進一步提高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和片區品質,打造宜居宜業的泉州城市,更加符合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要求。項目用地面積約23公頃,滯洪面積暫估約15公頃(不含南高干渠退出后滯洪),設計庫容約45萬立方米。項目總投資約5.3億元。工程建設內容包括湖體開挖、護岸工程、景觀工程等。目前已完成可研送審稿,同步上報中心指揮部調整項目備案,計劃2024年7月施工招標掛網,2026年第一季度完工。
定期組織城市水系清淤行動 每五年組織對內溝河全覆蓋清淤,對于淤積嚴重、影響防洪排澇、水系溝通和景觀的內溝河,靈活調整時間,及時安排清淤整治,采用分段式施工,以人工清淤、環保清淤、機械清淤和高壓沖洗相結合的清淤方式,對淤泥進行脫水干化后再無害化處理;每年汛期前和暴雨后定期組織對所管養道路雨水口進行全面清淤,結合日常巡查,對發現的存在淤積的雨水管道、雨水口及下穿通道及時安排進行清理。今年來共完成田安渠、平原渠、東干渠、玉田渠等23條內溝河清淤,清淤量約40.5萬立方米,完成投資10645萬元,清淤雨水管道409公里。
加強城市排水防澇應急演練 制定防汛防臺風應急預案,成立防抗臺風暴雨應急搶險隊,配備排澇搶險設備,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升排水防澇應急搶險能力。一旦接到暴雨預警就立即啟動相應預案,提前安排人員上路巡查,根據暴雨預警情況,提前預置大型應急搶險排澇車、動力站、移動抽水泵等搶險設備;并在車行下穿通道,安排人員24小時值守,保障人車通行安全。做到“雨未到、人機先到”,“水不退,人機不撤”。總結省住建廳及各設區市排水主管部門2020年來泉州市觀摩全省排水防澇應急演練成果,不斷增強及時搶險調度和應急處置能力。截至目前,共有排水防澇專業搶險隊伍22支315人,今年來組織排水防澇應急演練17場次,282人參加。
下一步,泉州市將積極推動相關排澇項目建設落地和雨水管網(渠)新改建工程,持續開展排洪溝、雨水管涵清淤和內澇積水點整治,老城區結合更新改造,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抓緊補齊排水防澇設施短板;新城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排水防澇設施。因地制宜實施排水管渠及其附屬設施建設改造,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整體提升城市內澇治理水平,完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逐步做到中小雨不積水、大雨暴雨不發生嚴重內澇、特大暴雨城市運轉基本正常。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