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我國主要流域正面臨著高污染產業從下游向上游轉移,多種毒害污染物全流域蔓延的態勢。長江流域重慶段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其水質直接影響到重慶市乃至下游億萬人的飲用水安全。
“十三五”以來,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華南所)圍繞長江流域重慶段新污染物環境風險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總結出新污染物治理的長江經驗,為重點流域新污染物管控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
謀篇布局 探索新污染物研究方法 近年來,隨著工業快速發展和化學品的大量生產和使用,新污染物的環境風險不斷增加。相比常規污染物具備完善的監控管理措施,新污染物研究和風險管控基礎相對薄弱,缺乏較為全面的基礎數據,難以實施針對性的環境管理措施。
“十三五”期間,華南所圍繞長江流域重慶段新污染物環境風險識別、評估和管控三個環節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優先構建了長江干流重慶段1577種新污染物基礎數據庫,建立了流域特征污染物篩選技術體系,首次在長江流域重慶段篩選獲得了壬基酚、雙酚A、鄰苯二甲酸二甲酯、全氟辛酸等10種需重點關注新特征污染物,為飲用水環境管理提供了新污染物優控清單。采集了重慶市長江干流及烏江、嘉陵江共398公里流域水樣、沉積物與生物體樣品,建立了水體中43種抗生素和57種環境激素類物質的檢測方法,首次對長江流域重慶段14個水源地和13個重點斷面的水樣、生物體與沉積物,4類57種環境激素的環境健康風險進行了表征。初步提出重點環境激素預警分級管理框架,構建了基于污染源管控的流域風險預警體系,填補了長江流域重慶段在新污染物監測、治理及管理方面的空白。上述研究共發表論文20篇,授權發明專利4項,出版專著兩部,向生態環境部提交政策建議1份,基于研究成果,華南所探索出流域新污染物研究的典型做法,形成了流域新污染物治理的長江經驗。
立足實際 推廣新污染物治理經驗 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首次對我國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作了系統安排,全面啟動新污染物治理。在首輪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工作中,作為生態環境部技術幫扶專家,華南所充分發揮專家智庫作用,持續對重慶、廣西、廣東、貴州、四川等5個對口省市開展化學品環境信息調查幫扶,從培訓組織、技術指導、現場審核各環節全面支撐生態環境部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基于前期積累的經驗,華南所在全國率先推動落實地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牽頭起草了全國第一個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啟動了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個市級層面新污染物風險篩查工作。依托新污染物治理長江經驗,華南所總結出一套流域新污染物研究的技術方法,支撐了廣東省、海南省的重點流域新污染物調查和風險管控工作,為推進新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和借鑒意義。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