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游步道一路向前,緩緩流經兩岸民房的石浜涇碧波蕩漾,美人蕉在生態浮島上開出了漂亮的花束……近段時間,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路橋街道石浜村村民管康富吃完晚飯都會從家里出發,沿著石浜涇沿河綠道開始鍛煉。放眼望去,沿河兩岸樹木郁郁蔥蔥,河面上一塊塊綠意盎然的“生態浮島”,為平靜的水面增添了勃勃生機。
沿河的喜人變化得益于山水涇流域蔣橋至下里橋段水質提升工程的實施。今年,山水涇流域蔣橋至下里橋段水質提升工程列入了臺州市治水為民十大實事項目,這項工程目前已完工,進入正在試運行階段,通過實施生態濕地構建、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修復和內源基底修復四項措施,提升水體自凈能力,確保下里橋斷面水質年平均值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目標。
眼下,在石浜涇岸邊,一座綠色的“工廠”安靜佇立。據悉,這座“工廠”叫“曝氣生物濾池+超磁分離”一體化設備,是引流山水涇流域地表水至石浜涇,全方位、立體式實現石浜涇1500米示范段水質徹底改善與快速提升的關鍵所在,也是提升工程中的亮點。
試運行期間,一體化設備自山水涇望峰橋斷面日取水不少于兩萬立方米,對應每小時流量不小于833.4立方米。“設備配備了水質氨氮、總磷等在線監測系統和流量測定儀,每4個小時進行一次設備出水水質監測,確保設備出水穩定達標。”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工程師方華祥解釋。
通過科技加持,讓水質提升立竿見影。從目前的工程試運行情況看,山水涇流域的水質大大改善,不僅河水清晰度改善肉眼可見,水體的氨氮濃度也從原先的大于2mg/L,下降到了0.5mg/L,穩定達到Ⅲ類及以上水質標準。
此外,在外腳橋涇、墻里賀涇、丁岙涇和石浜涇,工程設置了總面積達4590平方米的生態浮島。浮島植物的根系在水中形成的富氧環境和根系表面的生物膜,能高效地降解水中的氮、磷等污染元素,而根系膜內微生物產生的多聚糖能有效吸附水中懸浮物,提升顏值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改善“里子”。
家門口水環境的蛻變,讓石浜村黨總支書記管康根對接下來石浜涇濱水河岸整治及景觀提升工程的推進有了更多底氣。
“現在像南官河、山水涇、徐山涇、山后許涇這些河道,水質和生態自凈能力不斷提升,沿河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路橋區環綜委五水共治辦副主任、區生態環境分局黨組成員王文波坦言,“水生態環境的好與壞,不光在于各類檢測數據的呈現,更要看群眾的直觀感受。”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