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湖北省委推進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的“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抓手,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工程。近年來,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水利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指導意見》以及湖北省委關于流域綜合治理決策部署,以襄水岸線修復生態提升工程為突破口,統籌推進生態修復治理保護和綠色生產、綠色生活,奮力探索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襄城實踐。
聚焦“小流域+生態”,實現自然與城市融合共生 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景觀”三水協同,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襄水,實現襄水生態環境長治久清。
做好水安全。根據襄水地形地勢,按照“等高截流,分區排水”的原則,劃分1個自流片區、4個排水片區,對襄水進行疏通改造,改善主、支流的水系連通。同時根據地形高程分級設置截流工程,劃分21個排水區,提升防洪排澇能力,洪水來臨時通過襄水和護城河流入漢江。同時,秉承海綿城市理念,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滲、滯、蓄、凈、用、排”功能,發揮溝渠、坑塘、濕地和河流等“海綿”作用,實現雨水的就地消納利用,減輕襄水的防洪壓力。
做優水環境。在襄水全線實施黑臭水體整治工程,新建污水管道約8.2公里、雨水管道約2.5公里以及附屬配套設施,有效消除生活污水、農業生產面源污染對襄水的環境破壞,全面消除了襄水黑臭水體。整合信息數據,實施“一網統管、數治河流”,打造實時、鮮活、多維、精準、協同的城市水系綜合治理系統,確保排污“看得見、可測量、有監控”,2022年襄水健康河流試點建設通過省級驗收。
做美水景觀。按照重點突破,示范引領的思路,對襄水沿線生態進行修復。對襄水源頭的火石山生活垃圾處理場進行生態修復,將地下填埋的垃圾及滲濾液進行無害化處理,回填種植景觀植物,建成環保教育主題公園。在整個襄水沿線建設無障礙生態綠道,運用生態手法植樹造林,合理搭配灌叢、草地,打造生態密林、疏林草地、草甸濕地等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構建生物棲息地。同時,銜接環峴山綠道、濱水綠地、濱河步道,將沿河慢行系統與城市綠道相結合,實現綠道全線貫通、有機統一。
聚焦“小流域+文化”,借助一渠碧水串起文化寶藏 始終將文化挖掘利用貫穿襄水小流域治理全過程,結合襄水沿線歷史古跡、文化碎片等文化遺存,對名勝古跡、人文景點等進行梳理與展示,融入景觀場所設計,體現襄水歷史文化。
激活歷史文化。推進沿線歷史景點改造提升,修復提升馬躍檀溪、李曾伯紀功碑等歷史景點,與現有建筑融為一體,使山、城、湖、水有機相連。以孟浩然文化元素為主題,推進澗南園片區建設,建設孟浩然紀念館。以歷史名將羊祜為主題,結合治水主體,打造歷史底蘊深厚的峴山文化廣場景區。加強襄水岸線五大景區策劃包裝,襄水源突出古道文化,鴨湖突出魏晉文化,檀溪突出軍事文化,峴首山突出詩詞文化,鳳林古渡突出驛道文化,分主題講好襄陽文化故事。
挖掘三線文化。對襄水沿線工業遺存建筑進行改造利用,大力發展文創園區、研發中心、創新創業基地、大型體育場館等特色產業,打造時尚街區和特色酒文化博物館。峴山腳下的文字603廠區已成為廣受市民群眾歡迎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擁有市場主體52家。對三酒廠、燈具廠等工業遺存建筑,結合文創研學、創意街區、文化展示等功能進行改造,打造城市文化休閑特色區域。
鏈接山水文化。依托峴山裸露山體,巧妙修復被破壞的山體,打造巨大孟浩然摩崖石刻和孟浩然文化旅游區“田園春曉”景觀。依托東漢初年襄陽侯習郁的私家池塘,修繕有著“中國郊野園林第一家”之譽的習家池。依托襄陽道家歷史文化,打造具有“小武當”“小金頂”之稱的真武山道觀建筑群。新建治水博物館,全面展示治理襄水的歷史人物及事跡。
聚焦“小流域+產業”,推動美麗生態帶動美麗產業 以襄水流域沿線美麗生態為依托,因地制宜發展都市農業、文化旅游、生態康養等產業。
推行“小流域+鄉村旅游”。在襄水源頭尹集鄉青龍村、鳳凰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進“市場主體+村集體+農戶”的合作模式,由村集體搭臺將農戶閑置房屋整合,引入酒店、民宿等市場主體,實行統一承租、統一運營,鳳凰村彩云民宿、青龍村富春山居五星級酒店等一批餐飲住宿蓬勃興起。
推行“小流域+都市商貿”。對襄水沿線居住小區眾多、商業服務功能不強的情況,規劃建設了近1公里的襄水檀溪生態藝術街區,建成了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綠化景觀4.5萬平方米的集生態休閑、文化歷史、旅游及生活配套于一體的濱水商業街區,目前已有近80家市場主體正在對接入駐。
推行“小流域+全域旅游”。發揮襄水自西向東環繞峴山的自然特點,將峴山周邊的中華紫薇園、真武山、峴首山、唐城、習家池、鳳林禪寺等多個歷史古跡和旅游景點串聯起來,使山、城、湖、水有機相連,成為環峴山旅游的連接紐帶,打造15分鐘都市旅游圈。同時,以襄水與漢江交匯處“鳳林古渡”作為原點,恢復古渡碼頭,打造“鳳林古渡”江上游項目,將漢江沿岸風光一線串珠,將形成“襄陽古城+唐城+華僑城”的“三城演義”旅游新格局。襄水源公園、鳳林古渡公園開園以來,累計接待游客170萬人次,帶動了全區文旅產業發展。
聚焦“小流域+生活”,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 以襄水小流域綜合治理為契機,聚焦人民群眾休閑、運動、健身等需求,補齊沿線城市功能短板,豐富居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
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全面推進襄水岸線征遷騰地工作,累計完成1029戶簽約任務,騰出土地約446畝,原來的居民從破舊凌亂、下雨必淹、環境臟差的老舊小區,搬遷到環境優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的“幸福花園”,極大地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規劃建設“一帶五區二十八景”,營造詩意棲居、山水城共融的生態環境,為市民打造一條集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展覽、服務和休閑為一體的城市河濱生態走廊,原來的“臭水溝”變成了城市的“風光帶”。
完善城市文體功能。將文體元素嵌入流域綜合治理,融入人民生活,將襄水打造成襄陽的活力空間、運動空間。在峴山文化廣場布局文化休閑、生態綠蔭、濕地體驗、運動健身四大功能區,建有桂園、樟園、襄陽詩路、生態停車場、樂溪步道、生態濕地體驗棧道、動感兒童樂園、輪滑場和球類運動場等設施,既滿足廣大市民康體健身的需求,又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娛樂場所。對沿線東方化工廠部分車間進行整體規劃改造,打造全新的體育運動、研學培訓、市民休閑、購物娛樂、社會公益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
增強城市創新活力。依托襄水小流域整治營造的美麗環境,持續擦亮“襄城八點半”夜經濟品牌,以“夜show、夜游、夜食、夜購、夜娛、夜宿”等主題,推出603美好生活藝術節、古城建城紀念日等一系列具有襄城特色的精品活動。圍繞大學生等青年群體,推出大學生校園歌手大賽、鳳林古渡迎新季音樂節等系列主題活動,展現更具魅力、動力、活力和創新力的新襄城。
今年,襄城區首屆大學生襄水音樂節在襄水源生態公園開啟,連續3天為廣大市民獻上音樂和文化的盛宴,近10萬人次大學生及社會各界青年朋友在襄水源感受著青春的力量和音樂的魅力。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