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上是休閑公園美景,地下是污水處理設施。走進坐落于長江之濱的湖北省鄂州市葛店經開區葛華污水處理廠三期,地上看不到一滴污水,聞不到一絲異味。放眼望去,園中綠草如茵,樹木枝繁葉茂,到處生機盎然,健身步道、籃球場等文娛活動設施十分齊全,儼然成為人居環境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誰曾想,2018年、2021年葛華污水處理廠先后因處理能力不足、項目建設進度滯后等問題被湖北省級環保督察督辦。從曾經的傳統污水處理廠到如今的“花園式”生態景觀,這一蛻變的背后,是葛店經開區以省級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為抓手,直面矛盾,實現企業“蝶變新生”的不懈努力。
深挖根源實招硬招破解難題
葛華污水處理廠主要處理工業及生活污水,服務范圍包括葛店經開區所轄行政區域以及華容區部分區域,服務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10萬人(次)。隨著國家對重點流域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要求提高,原有處理工藝已不能滿足一級A排放標準的需求,葛華污水處理廠面臨處理能力不足和處理效果達不到要求的雙重問題。
葛店經開區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督察整改工作,按照“應急治標、長效治本、提升改造”的總體思路,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動真碰硬,實舉措、抓落實,認真補齊城市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短板。
實施葛華污水處理廠一期提標改造工程,將葛華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提升到3萬噸/天;實施葛店老街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新建4萬噸/天污水廠一座(三期),將污水處理能力提升到7萬噸/天,使出水水質達到《城鎮污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
一系列組合拳下來,改造后的污水處理廠既有效利用國土空間,最大限度節省建設用地,降低噪聲影響;又將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氣體進行全封閉收集后,進入生物除臭系統,處理達標后高空排放,減少廢氣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美化城市環境。
攻堅克難全面提升改善環境
葛華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于2018年9月開始提標改造,2019年7月1日開始商業試運行,日處理能力1萬噸/天。二期項目以BOT模式建設,2017年3月17日正式運行,日處理量為2萬噸。三期工程項目建設2020年8月10日正式破土動工,2022年6月1日投入商業試運,三期項目充分利用污水處理廠周邊地形高低差落,采用半地埋式設計,修建出人造坡地式地下污水處理廠。
目前,葛華污水處理廠設計污水處理能力已提升到7萬噸/天,服務范圍涵蓋葛店經開區和華容區,出水水質達標,滿足當前污水處理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三期項目的建設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期間,曾因受疫情影響未能按既定計劃進行。為了把延誤的進度趕上來,該項目施工工地每天早上6點開工,每天晚上10點收工,特殊工程施工申辦夜間施工許可。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項目工程建設方及時轉換施工工序安排,大量進場節后施工所用鋼材及盤扣式腳手架,并在節后進入施工高峰期,300名工人同時施工,確保工程建設圓滿完工。
與傳統城市污水處理廠不同,這座現代化的花園式污水處理廠與周圍村落自然融合在一起,建在地下的污水處理系統一刻不停地處理著污水,既沒有巨大噪聲,也沒有任何臭味,被稱作“藏在公園下的再生水廠”。
據了解,下沉式污水處理廠采取全地下布置形式,與傳統的地上敞開式污水處理廠相比,能夠與周邊環境協調且封閉性強、無二次污染;污水在地下經處理后達標排放,地面則利用污水廠的高品質再生水形成一座活水公園,節地率100%,打造一種綠色生態、人水和諧的新型城市污水處理方式。
補齊短板舊貌換新生態蝶變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排水量隨之大幅提升,水中所含污染物多,且成分復雜、濃度升高,雨污合流的弊端愈發明顯,雨污分流勢在必行。
葛店經開區痛定思痛,開展污水管網補短板建設。投資葛店老街雨污分流及相關道路改造工程逾4億余元,新建污水管網59.75公里、中心城區雨污分流工程污水管網約1.8公里、沐鵝港截污工程污水管道1.3公里、三個村灣污水管網10.4公里。完成區內全部機關事業單位及62家居民小區的管網排查工作。區內企業污水全部接入市政管網,輸送至葛華污水處理廠處理。
同時積極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建設沐鵝湖公園和車灣湖公園,將原村民承包塘堰圍埂拆除,湖面連片并加固護岸、種植綠化,打造成生態宜居的“花園城市”。城市管網雨污分流及生態公園的改造升級,從源頭上改善水環境質量,人居環境再提升。
從一期、二期的傳統污水處理廠,到如今三期“花園式”污水處理廠,蝶變的背后,正是全區上下以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為抓手,直面矛盾,促進可持續發展、實現人水和諧共生的真實寫照。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