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談到建設城市地下管網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是城市的“里子”工程?!霸蹅冎袊鴤鹘y都是要面子,實際面子里子要一起要,要更重里子。這個工程投資潛力大,帶動能力強?!?br />
那么,為什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要再次強調“面子和里子”的關系問題,從中釋放什么信號,本文試圖梳理。

1
城市地下管網包括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等。按照用途分,排水管道就包括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污河流管道和工業廢水等各種管道。這些看不見的管網體系,是保障城市順利運轉重要的基礎設施和“生命線”。
雨果曾經說過: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衡量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在于地下管網建設和運營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我國地下管網建設取得重大成就毋庸置疑。但相較于城市發展而言,我國地下管網建設仍嚴重滯后,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無法適應。
眼下,城鎮污水管網建設確實存在各種問題待解。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原黨組書記、副局長畢井泉曾以《加快城市地下管網建設》為題,深入剖析我國目前城市發展建設存在的根本問題。他表示,“我國污水收集和處理的情況極不平衡,大中城市和縣城基本上能夠做到集中收集、集中處理,但建制鎮污水處理率只有60%……污水處理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污水管網建設滯后。2021年我國污水管道40萬公里,僅相當于供水管道100萬公里的40%?!?br />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涉及污水曝光的典型案例也屢見不鮮。在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40個典型案例中,有8個涉及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第三輪第一批又集中公開5個省17市的污水處理問題,可以說靶向明確,意圖明顯。
從督察指出的問題可以看出,目前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管網建設改造滯后、雨污混接錯接、運行管理水平低等問題。
管網!管網!為什么總是管網?
矛盾論的核心觀點認為: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內部的矛盾和對立面。這些矛盾和對立面是事物發展和變化的動力。它們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推動著事物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社會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難免會出現發展中的問題。問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近年來,黑臭水體反復、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推進不力等瓶頸問題,在上了各種“手段”后,最終還是回歸到了“管網”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上。相對于地面上的高樓大廈,管網是典型的里子工程,投資巨大、回報周期長,工程復雜,難出政績,且歷史欠賬太多,要持續補短板。
抽絲剝繭,抓住“管網建設”這一主要矛盾,就把脈住了解決問題、推動進步的要害。
2
進入“十四五”以來,“地下管網建設”受到空前重視,從國家到地方均制定了相應規劃,同時明確目標并在財政上予以支撐。可以說,管網攻堅戰正式啟動。
當前,管網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5方面:1、污水直排;2、管網混錯接及缺陷導致污水外流;3、工業廢水不達標納管;4、河湖水進污水管造成清水進清水出;5、污水處理能力不足。這幾類問題造成了我國近些年在城鎮污水收集處理方面的投入還未發揮最好效益,從而也導致部分生態環境問題尚未解決。
針對上述問題,相關部委出臺了大量指導性文件和規劃方案,尤其在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方面提出明確的措施和要求。如國家發展改革委、住建部印發的《“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制定了非常清晰的路線圖。
第一項要干的是補短板、提效能。明確了現在的短板不是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和提標改造等,而是管網收集能力上的短板。要加快老城區、空白區的管網建設改造,要開展破損管網診斷修復,要因地制宜實施雨污分流改造。
第二項要干的事是強弱項、補能力。主要針對現有污水處理能力還有欠賬的城鎮。要盡快補齊缺口,重點地區要實現全覆蓋,方式是集中和分散相結合。
第三項工作是推再生、多利用。節水與治污的理念同等重要,即使在水資源相對豐沛的地區,也應高效節約地使用每一滴水。治水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

管網建設一方面是補短板,另一方面是為了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重視地下管網建設,也是為了拉動內需。有專家指出,加快地下管廊建設,可以拉動上下游產業如鋼材、水泥的需求,增加就業崗位。
有人粗略測算過地下管道的鋪設成本——直徑1200毫米口徑的鋼混排水管道綜合成本約為160萬元/公里,直徑2000毫米的則約為400萬元/公里。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市場低迷的背景下,加強地下管網建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開展地下管網建設,關鍵是要解決建設資金來源問題。
2023年3月13日,《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審查通過。其中明確,中央財政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57億元、增加20億元,主要支持實施長江保護修復、黃河生態保護治理、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做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工作。
3
事物在螺旋上升發展過程中,需要科學精準指出問題。對于微觀層面來講,監管部門應該關注什么,怎么“把脈問診”呢?
一是要會算賬。首先應該清楚污水處理率和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的概念。前者以污水處理量作為統計依據,后者以污染物處理量作為統計依據。近年來,隨著污水處理設施大規模建設,污水處理量大幅度提高,很多城市污水處理率都在95%以上,甚至更高。但受管網收集效能不足的影響,部分城市收集處理的污水中污染物濃度并不高,導致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較低,這意味著管網在污染物收集處理過程中還有較大短板。
正因為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更能客觀反映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和水平,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中明確,將提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作為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作目標。在測算這項指標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參數。一是生活污水系數0.85,用于通過用水量估算人均日生活污染物排放量。二是人均日生活污染物生化需氧量(BOD)排放量45mg,用于估算城區生活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此外,有兩個目標需要監管人員重點關注。一是70%,國家發展改革委、住建部印發的《“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爭達到70%以上”;二是100mg/L,《關于印發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明確要求,城市污水處理廠進水生化需氧量(BOD)濃度低于100mg/L的,要圍繞服務片區管網制定“一廠一策”系統化整治方案,明確整治目標和措施,提升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效能。
二是善觀察。監管人員一定要多深入現場,多種方式、多個時段去摸排,尤其是一些明顯的管網問題,如污水井內混接雨水管、雨水井內混接污水管、管道基礎沒有托底、接口不嚴密等。
三是懂機理。監管人員應該熟悉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過程的具體環節,善于通過查閱污水處理廠網設計監理相關資料,結合水量平衡、水質分析的方法來追根溯源。如不同類型的管網排口和雨量對應關系,管網錯漏接會造成哪些節點水質水量數據異常等。
一言以蔽之,高水平建設城市地下管網是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重大舉措,有利于從源頭上解決水體污染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面子工程”必然要轉變到“里子工程”。管網建設,馬虎不得但也急不得,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同時,這也考驗著執政者的政績觀,需要為官一任心懷社稷,腳踏實地,久久為功。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