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通報第三批典型案例。所涉5省17市均存在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短板,暴露出各地存在污水直排、雨污混流、污水處理廠建設滯后、污水管網缺失等一系列問題。
污水問題是典型的城市病,反映了城市建設水平,影響著群眾生活質量。從典型案例可以看出,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城市居民持續增多,污水產生量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城市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卻沒有與城市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使得污水問題在一些城市久拖未決。
案例中的福建省龍巖市就比較典型,不僅污水管網建設改造工作不到位,老舊城區和40個城中村雨污不分占建成區總面積比例達20%以上,而且龍巖市鐵山污水處理廠早在2019年就已滿負荷運行,收集區域內污水產生量不斷增加,污水處理廠擴建工作卻直到2023年6月才開工建設。一邊是管網查缺補漏、升級改造工作尚未完成,一邊是污水處理廠應建未建、建而失管,舊賬未還又添新賬,且兩者互相影響和制約,整體限制了城市污水處理水平。
和龍巖市相似,案例所涉城市在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方面,與實際需求之間均存在差距。有的體現為“慢”。河南省洛陽市計劃2021年開工建設的兩家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至今未啟動,應于2022年底建成的一家污水處理廠至今未建成投運。福建省泉州市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工作階段性目標要求2022年集中收集率達到60%,實際僅為42.8%。有的體現為“低”。海南省2022年全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僅為55.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甘肅省天水市已建成的3座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水平低,設施處理能力不能有效發揮。有的體現為“缺”。海南省瓊海市327公里的排水管網缺陷高達12898處,平均25米就存在一處缺陷。青海省西寧市城區現有8座生活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能力缺口約11萬噸。
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慢、低、缺,表象上是設施不健全、管網不配套、管理不到位,根源上是思想認識問題。一些地方在避重就輕、重“面子”輕“里子”的錯誤政績觀下,對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重視不夠、決心不大、標準不高,將相關工作排到了其他事項之后。實際上,城市的生產生活每天都在繼續,污水每天都在產生。在污水處理的剛性需求面前,不行動起來根治問題,不僅不會改變現狀,而且會產生新的問題。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撐起“面子”,還城市健康的水環境。
污水治理是一項復雜、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對污水治理工作缺乏系統、科學的統籌規劃,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為了應付檢查動歪主意,都不能根治污水問題。河南省南樂縣政府不從截污治污上下功夫,而是在河道建設隔堤,以農業灌溉之名通過引水回流稀釋源頭段河道受污染的河水,治標不治本。甘肅省天水市秦州污水處理廠運行效能低,只能采取降低處理量、大量投放藥劑等措施處理污水。對于這類亂象,需依法依規進行查處。同時,應制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長遠計劃。要讓城市更加漂亮、更加宜居,就必須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而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之策,建設治污設施不是權宜之計,必須從長計議。因此,各地要扎實開展環境基礎設施摸底評估工作,梳理轄區環境基礎設施處理能力水平、運行情況以及短板弱項等問題,下定決心,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解決。要創新建設運行模式,解決融資難問題,盡快推進項目建成投運。
根據《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行動(2023—2025年)》,到2025年,環境基礎設施處理處置能力和水平要顯著提升。顯著不僅要體現在新增污水處理能力、建設污水管網的具體數據上,也要體現在群眾對城市環境的滿意度、體驗感上。只有常抓不懈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才能讓城市發展體現質感,讓宜居城市承載幸福。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