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態環境部公布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那考河位列其中。那考河位于廣西南寧市興寧區,是南寧母親河邕江18條城市內河之一竹排江上游左側支流,全長6.35公里。近年來,那考河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本目標,以“生態+體育休閑”為發展思路,以“全流域治理”和“海綿城市”相結合的治水理念,將傳統的截污方式與海綿城市建設相結合,統籌做好生態修復和控源截污“加減法”,可為南方城市內河治理提供借鑒。

南寧那考河
20世紀90年代隨著養殖業興起、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污水排入河道,最嚴重的時候河道沿岸有53個入河排污口,建筑垃圾多達500萬立方米,那考河淪為沿岸污水垃圾的納污溝渠,水質常年為劣Ⅴ類,嚴重影響了下游流域水質。加之建筑垃圾侵占河道,那考河行洪斷面日益狹窄,河道行洪不暢,區域飽受內澇之苦,生態功能逐步喪失。
2014年,南寧成為我國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頒布,南寧市拉開黑臭水體治理序幕,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清水補給、活水循環、水質凈化、生態修復”的技術路線,對6.35公里那考河河道實施綜合治理。
聚焦控源截污,整治排污口讓環境“美”起來。對河底0.8—1.0米深度開展清淤工作,總清淤量達28.2萬平方米;對53個入河排污口實行“一口一策”整治,在那考河主河道上游新建一座5.0萬噸/天的污水處理廠,鋪設8公里截污管線,實施14處雨污管網錯混接點實施改造,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回用”。建設6座水質自動監測站,1座氣象自動監測站,建立“那考河智慧河道管理平臺”,實現流域水文、水質、氣象信息“一張網”。
保障生態用水,注入再生水讓河道“活”起來。那考河新建污水處理廠尾水經濕地生態凈化后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再排入河道作為生態修復的補水水源,及時為河道“解渴”,實現河道長效補水,有效緩解河道內缺少流動水的現象。
保護生物多樣性,水下森林讓物種“多”起來。那考河整治將“用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的理念貫穿到河道生態修復工程中,采用“滲、滯、蓄、凈、用、排”海綿化技術,修復流域全岸線90%的生態駁岸,建設16.72萬平方米的河道、淺灘、濕地,引入自然植被重構結構穩定、功能完善的生態系統。通過開展藻類、水綿防控,構建從微生物到動植物穩定多樣的生物鏈,打造“水下森林”,給流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讓生態系統能夠持續自然恢復。
那考河運用“全流域治理”和“海綿城市”相結合的治水理念,實現了流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從原來劣V類黑臭水體到現在主要水質指標優于地表水Ⅳ類水質標準。近年來,新增的水生動植物、飛禽鳥類共38種,流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在那考河流域治理模式和理念的帶動下,南寧市先后在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朝陽溪等內河綜合治理項目中推廣了“那考河模式”,城市內河“化繭成蝶”,心圩江、朝陽溪、竹排江、水塘江等示范段正在逐步由藍圖變成現實,一灣碧水南湖詩情畫意,深受市民眷戀;百里秀美邕江英姿綻放,成為廣西首府靚麗名片,人民群眾幸福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