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記者從市住房城鄉建委了解到,我市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全市海綿城市達標排水分區466個,達標面積共計732.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區比例為40%。
所謂海綿城市,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可形成安全、舒適、可持續的城市水循環系統,緩解城市內澇,凈化城市水環境。
為高質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近日,市住房城鄉建委組織開展2023年度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估。經過區縣自評、專家組現場查驗,璧山區東林道四期等一批海綿城市建設典型項目“出爐”,涉及建筑與小區、道路與廣場、城市公園、工業廠區建設等方面。
比如,璧山區東林道四期項目總用地面積37458.59平方米,海綿城市建設內容包括雨水花園1418平方米、透水鋪裝865平方米、綠色屋頂面積1032平方米;小區將海綿設施功能與景觀環境融合,雨水花園和透水鋪裝分布在小區內,雨水不會直接從步道流向管渠,而是先進入雨水花園或透水鋪裝滯留和滲透,多余的雨水可流入市政管網或調蓄池,有效緩解了水資源短缺和熱島效應。
梁平區御景上院A區項目占地面積34598.04平方米,海綿城市建設內容包括雨水花園1244.00平方米、透水鋪裝5150.32平方米;項目構建了集雨水收集、下滲和調蓄等功能為一體的海綿雨水系統,布置了大量彩色透水鋪裝,讓小區“小雨不濕鞋”;還通過綠植搭配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使得小區景觀靈動有致,進一步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質。
榮昌區桂花園小學改建工程一期項目位于榮昌區昌元街道,海綿城市建設內容包括雨水花園316平方米、透水鋪裝2688.61平方米、綠色屋頂1019.36平方米、雨水回用系統29.2立方米/天;操場大面積使用透水鋪裝,讓孩子們在小雨時仍能愉快地玩耍;設置雨水收集池,通過智能感知,在需要時將收集的雨水回用于場地沖洗、綠地噴灌澆灑,節約水資源。
道路與廣場類項目建設方面,高新區新森大道項目新森大道(鳳湖路至高龍大道段)入選典型案例。該項目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核心區,道路全長2.5公里,海綿城市建設內容包括生物滯留帶、透水鋪裝;項目將行道樹與生物滯留設施集約結合布置,在保證蓄水容積的同時,也優化了人行空間,避免行人跌落的安全隱患。
城市公園類項目建設方面,九龍坡區龍門公園位于華巖湖西側,總面積約為3.98公頃。該公園依托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將城市邊角綠地更新升級為能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的海綿型公園,隨形就勢設置雨水花園、植草溝等綠色設施,實現區域雨水階梯式控制。項目還構建了集展示、宣傳和休閑活動為一體的多功能城市開放空間,提升了周邊居民幸福指數。
工業廠區類項目建設方面,長壽區年產7000噸己二醇及1000噸炔二醇建設項目位于晏家街道環北路,海綿城市建設內容包括透水鋪裝3762.56平方米,雨水花園1680平方米,綠色屋頂342.36平方米,雨水調蓄池240立方米;該項目充分落實海綿城市理念,在非污染的辦公區及行人道布置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綠色屋頂及雨水花園,打造綠色工廠。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