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黨中央2023年開展了對口安徽省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的調研。根據調研結果,致公黨中央了解到以安徽為代表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卓有成效,但仍然存在著重點領域污染治理工作任務重、生態保護修復任務艱巨、生態補償等協同治理機制有待深化、綠色和高質量發展仍需進一步推進等問題。
為此,致公黨中央建議:
深入開展城鎮、工業、船舶港口污染治理,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加快補齊城市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實施城市污水管網整治攻堅行動,推廣廠網河湖岸一體化建設管理的綜合治理模式。持續推進長江流域企業的污水排放綜合整治,加快補齊工業園區污水管網短板,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努力做到“污水零直排”。加強長江干線及支流航道、港口、船舶污染控制,進一步完善船舶污染物“船—港—城”和“收集—接收—轉運—處置”全過程銜接和協作。建立健全城市和農村地區塑料垃圾污染的全鏈條管理,構建“制造源頭可降解、利用源頭減量化、回收處理無害化”的綠色管理體系。加大投入力度,借助空天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以及云服務技術,提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技術監測和應急管理能力。
著力推動長江流域整體性保護修復,持續改善和穩固水環境質量。合理控制長江沿岸開發利用強度、切實做好河湖岸帶生態保護修復、留足生態緩沖帶,嚴格長江水域岸線開發利用管理,推動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加強沿岸騰退土地整理,提高綠化工程的生態效益。加強涉水空間綜合治理,保護和修復重要河湖濕地,統籌推進河流水系生態連通治理,發揮濕地蓄洪防旱功能。積極穩妥有序做好生態紅線內礦業權退出工作,繼續探索和推廣“以用定治”的市場化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完善垃圾填埋場和尾礦庫土壤環境調查評估,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強化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特別是對已完成的生態修復區域,定期開展監測評估,確保生態保護修復取得實效。
縱深推進長江流域協同治理機制,在更高水平上建設長江生態共同體。深化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有關轉移支付分配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相銜接,綜合運用土地、規劃、金融、稅收、價格等政策,引導和鼓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領域。明確長江流域協調機制牽頭部門,推動長江流域管理體制從“條塊分割”到“統籌協調”的重大變革,統籌跨地區跨部門重大事項,督促檢查長江保護重要工作的落實。健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資源、水文、氣象、航運、自然災害等監測網絡體系和信息共享機制,設立專家咨詢委員會。支持皖浙贛共同打造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示范區,建立統一的生態產品目錄清單、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生態產品省級互認。進一步健全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開展多元化補償,推動下游地區通過生態產業扶持、人才合作、飛地經濟等方式對上游地區實施補償。
大力推動綠色和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引導、優化和倒逼作用,加快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在傳統產業的推廣應用。強化開發區和產業集群升級改造,實施“一園一策”“一行一策”戰略,推動一批行業達到長三角區域先進水平。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加大新基建、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新材料技術、分子工程、石墨烯、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以及生物技術,推動技術突破和產業化。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