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起步區地處黃河沖積平原,現狀地勢低洼易澇,黃河、徒駭河、小清河三條河道流經本區域,防洪排澇面臨形勢比較嚴峻。3月22日,記者從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堅持以水定城,創建節水典范城市示范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應對洪澇問題,起步區將防洪、排澇、藍綠體系規劃建設協同推進,結合起步區實際提出"防、抬、排、蓄、用"五字規劃措施。
“防”,即防住外部洪水。利用黃河、徒駭河、小清河的防洪大堤,防御標準內洪水。對于超標洪水,通過流域聯合調度,調水分洪、蓄滯削峰,實現黃河、徒駭河、小清河三大流域洪水有效處置。
“抬”,即適當抬高建設用地標高,優化現狀地形,有效分散疏解城區澇水。起步區順應南高北低的平原地形,優先利用南部地勢高、洪澇災害輕的場地進行集中建設。其次在建設用地上塑造"龜背式"微地形模式,各建設組團形成"嶼狀高地",使各單元的地面雨水向四周地勢較低的藍綠網絡排放,并匯集到主干河道。
優化路網、綠網、河網"三網"高程系統,以河道規劃水位為低點,路網設置1米以上超高,建設用地宜高于道路0.5米,適當降低滯蓄綠地高程,形成河道、綠地、道路、用地由低到高的高程控制系統和開放式排水體系,進一步提高處置當地洪澇水的能力。
“排”,即排澇水,疏通主干排水河道,構建網狀水系格局,合理布置排澇泵站,適時采取強排措施,全面提升系統排水能力。
起步區將拓寬大寺河、牧鵲河、青寧溝等六條南北向主干河道,水面寬度達到50-100米。
加密河網水系,以主干河道為基礎,加密南北向梳狀支流、東西向連通水系,形成"主次分明、縱橫交錯"的網狀水系,全域水網密度達到0.86公里/平方公里,河湖水系藍線面積達到110平方公里,占總用地面積比例為13.7%。
完善排水設施建設,提升區域強排保障能力。規劃新建道路下雨水管網設計排澇標準達到3~5年一遇。在內河入徒駭河、小清河處規劃預留18座排澇泵站和防洪閘,力求及時排除區域內澇水且防止外洪頂托和倒灌。
“蓄”,即蓄滯雨水,合理布局蓄滯洪空間,實現洪澇水的蓄滯削峰。起步區將利用現狀自然低洼空間,布局8處蓄滯洪空間,滯蓄水量達2172萬立方米。因地制宜采用城市公園型、郊野濕地型、農田共生型3種建設模式,確保平急兩用。
充分利用下凹式藍綠空間,滯蓄和排泄超標準澇水。采用"大海綿"的理念,將藍綠空間中的綠地與河道一體化考慮,實現藍綠空間整體"蓄滯洪區化",增強抵御內澇災害的能力。
在崔寨、大橋等建設各組團之間布局大型生態廊道,作為極端洪澇災害情況下澇水的疏解和滯蓄空間。
“用”,即雨洪水利用。起步區將建設海綿城市,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將蓄滯洪空間存蓄的雨洪水用于城市景觀或農業灌溉,積極推動節水型城市建設,提高雨洪資源利用水平。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