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陽下的渝河,溫潤透亮得像一塊玉。潺潺河水和兩岸林帶、山花相互輝映,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一道靚麗風景。
曾經,渝河“傷痕累累”,還因為生態問題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重點督辦。如今,通過生態治理,它成為全國第一批示范河湖,入選第二批全國美麗河湖名單。
渝河的蝶變得益于系統整治工程。近年來,隆德縣以控源截污為重點,加強沿線入河排污口整治,建設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實施雨污分流、河道疏浚、水庫清淤、生態修復等工程……一整套治污“組合拳”打完,渝河岸綠水清,重煥神采。
從污染到治理由渾濁變清澈
“這里水質清澈,環境優美,不僅當地群眾經常光顧,外地游客也會過來游玩。渝河已經成為我們當地的一張‘名片’。”固原市生態環境局隆德分局項目辦主任李相保說。
渝河是黃土高原地區一條重要的清水廊道,發源于六盤山西麓,經隆德縣流入甘肅省靜寧縣葫蘆河,最終歸于渭河。渝河在寧夏境內全長47.1公里,流域面積481.2平方公里,占隆德國土面積的二分之一,年徑流量1500萬立方米。
靜靜流淌的渝河猶如一條躍動的銀絲帶,蜿蜒飄向遠方。在隆德人心里,它是“母親河”,除了保障流域內11萬人口的基本生產生活用水外,還擔負著排洪、灌溉、景觀等多重功能。
“每天吃完飯,老人都要到河邊轉轉。環境好了,她的心情自然也好,如果哪天有事沒過來,老人家還不高興呢!”家住縣城的居民張波推著坐在輪椅上的母親,一邊散步一邊感慨道。記者看到,縣城一角的渝河公園吸引了不少人前來休閑鍛煉。他們三三兩兩,歡笑連連。
然而在10多年前,這條河卻被大家稱為“臭水河”“爛泥河”。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隆德縣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當地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未經處理直排入河、沿岸居民亂扔生活垃圾、河道非法采砂等現象頻發,渝河水質逐漸惡化,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沿岸民眾苦不堪言。“那時候,河道兩邊都是垃圾。到了夏天臭氣沖天,我們從旁邊經過都捂著鼻子走。”張波回憶說。
由于與下游地區發生跨界水污染糾紛,渝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15年,渝河因劣Ⅴ類水質、跨界污染問題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重點督辦。
為徹底解決渝河跨界水污染問題,隆德縣痛定思痛,決定實施渝河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工程。2016年,隆德縣抓住全面建立河長制的契機,以水污染治理為重點,明確了“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系統治理思路,先后整合投入4.56億元,打響渝河污染防治攻堅戰。
水里問題岸上治岸上問題流域治
“渝河的生態問題主要源于入河污染物過多,超出水體納污能力。因此,治理首先得阻斷污染源頭。”李相保介紹。
為了實現“截污”“治污”雙管齊下,隆德縣封堵了渝河沿線27處非法直排口,依法取締13家萬噸以下馬鈴薯淀粉企業、5家非法采砂廠、9家黏土磚廠,從源頭上消除污染。
與此同時,隆德縣整合水務、自然資源等部門項目資金,完成縣城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新建第二污水處理廠和沙塘、神林、聯財污水處理站,完成沙塘鎮污水并網及楊家店至縣城污水管網連通工程,對流域內農戶廁所進行改造,新建水沖式衛生廁所3245座,使沿線所有排入渝河的生活污水并入排污管網,經處理后達標排放。
水里問題岸上治,岸上問題流域治。在渝河全段疏浚治理中,這一理念深入人心。
隆德縣把河道疏浚與水源凈化相結合,完成三里店水庫的清淤改造工作,徹底清理沉積多年的黑臭淤泥。接下來,當地通過平整河床、加固河堤、建設生態護坡和沿河巡檢道路等工程,增加了渝河礫石河床自然曝氣面積。“我們通過自然曝氣和植物吸附降解等方式對河流進行綜合治理,達到了脫氮除磷、凈化水質的效果。”隆德縣科技局局長楊寧龍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渝河沿線河道建起了1座壅水壩、32道混凝土溢流堰、54道柳谷坊土堰,沿河建成了12座蓄滯凈化池,分段建設了550畝人工濕地。
此外,隆德縣對渝河兩岸生態進行修復,采取“喬灌搭配、分層綠化”方式進行河岸綠化,建成渝河縣城段清流河、清涼河、三里店水庫市民休閑公園;對流域內各村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使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3%,比治理前提高7個百分點。目前,縣城道路、庫區、河道綠化覆蓋率達到93%。從空中俯瞰,一條長約43公里的綠帶長龍,正在渝河兩岸綿延盤臥,氣勢恢宏。
兩岸生態變美群眾收益增加
渝河鳳凰涅槃,昔日臭水變成涓涓清流,治理成效獲得國務院通報表揚,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成就展。如今,渝河出境斷面水質由劣Ⅴ類穩定達到Ⅲ類以上。植物覆蓋度和河道自凈能力明顯提升。
隆德人會治水,更會用水。他們以治污凈水促進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描繪出一幅幅特色產業新畫卷。
在渝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項目中,“庫壩連通、豐枯補給”的跨區域供水保障體系應時而生,既保證渝河基礎徑流,也有效解決了流域內5萬畝基本農田的灌溉問題。通過沿線的5座揚水泵站,渝河12座蓄滯凈化池水資源被引流至北塬,貧瘠的山臺地變成了水澆地。
好生態為渝河兩岸帶來好收益。按照“蔬菜進川、藥材上山”的產業布局,全縣堅持“以水定產”思路,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在渝河川道區種植冷涼蔬菜,在渝河北塬山臺地發展中藥材及“四個一”林草產業,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記者來到觀莊鄉,看到成片的馬鈴薯花在微風吹拂下舞動。這里每年種植2萬畝馬鈴薯,為了提高產量和效益、增加產品附加值,政府投資6475.22萬元,在大莊村建設了占地214畝、年總產值達6億元的六盤山馬鈴薯高新科技示范園。
坐落在渝河之畔的六盤山工業園區,已成為隆德縣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菌菇、香醋、小雜糧、胡麻油、水晶粉、方便面……綜合服務中心展廳的農副加工產品琳瑯滿目。“平時照看家里,空閑了還能就近在六盤山工業園區的粉絲廠打工,兩頭都不耽誤。”隆德縣沙塘鎮清泉村村民方秀英說。
固原市生態環境綜合執法支隊隆德大隊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渝河的水穩定用于周邊的農田灌溉,沿線幾個鄉鎮享受到了“母親河”的恩澤,農民收入得到提升。
如今的渝河,不僅吸引來很多魚鳥“安家落戶”,還成為當地的生態廊道、濕地廊道、景觀廊道、經濟廊道,為河流保護提供了范本。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