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水廠上建公園,河道邊上綠如茵,降雨天氣不積澇,污水臟水沒蹤影……在湖北武漢,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PPP項目(以下簡稱黃孝河二期項目)已穩定運行近兩年,越來越多市民享受到這項生態工程帶來的綠色福利。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這里實地探訪,解碼城市水體環境修復的“黃孝河模式”。在武漢江岸區金橋大道旁,記者看到黃孝河箱涵與明渠銜接處,清澈的活水從地下凈水廠出水口不斷涌入河道。依凈水廠屋頂而建的清廉公園綠意盎然,在此游玩休憩的市民絡繹不絕。
“綠色管家”精準施策 “以前可不是這樣,夏天都不敢開窗,臭得很。”黃孝河附近的小區居民李明輝說,后來聽說要建凈水廠,大家還擔心污水匯集后會更臭,沒想到家附近變成了小公園,河水沒有異味,來這邊鍛煉散步的人也多起來了。
黃孝河、機場河橫跨武漢漢口,承擔著126平方公里主城區的行洪排澇功能。隨著城市發展,河道逐漸變成臭水溝。
為還百姓水清岸綠、鳥語花香,武漢下決心交出一份高分的流域水環境治理答卷。2019年,在武漢市水務局統籌下,中建三局綠投公司牽頭實施黃孝河二期項目建設。項目涉及4個行政區,覆蓋總人口256萬人。漢口片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在每年汛期,長江水位都超過路面高程,流域面積內每一滴降雨均要從黃孝河、機場河強排進入湖北府河,最終匯入長江。在這樣的地理特征下,漢口排澇任務和水環境壓力較大。
為此,中建三局綠投公司組建院士工作站,科學指導施工。在盡量不影響周邊運轉、居民生活的前提下,項目團隊開啟了為期3年的全流域治理工作。
中建三局綠投公司發揮投建運一體能力,創新性提出“綠色管家”流域系統治理思路。依托黃孝河二期項目,打造全國首個在線模型模擬智慧水務平臺,為流域的動態化決策、精細化調度提供指導。
平臺通過物聯感知,集成了流域4個行政區內63個廠站設施的2000余個運行數據,并在篩選后進行優化展示,使工作人員足不出戶就能掌握流域整體情況。平臺內還設置模擬軟件,可根據天氣預報預測未來2小時內可能發生的水環境及水安全風險。此外,平臺還可以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快速分析、自動計算,生成最優調度策略,將相應的調度指令下發到各個廠站中,有效提升調度效率及精準度。
“污澇同治”效益顯著 黃孝河二期項目運營負責人李進告訴記者:“項目新建了3個共計45萬立方米的地下調蓄池,相當于214個標準游泳池。這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地下調蓄池群,可顯著提升雨季溢流污染控制能力。”
記者了解到,黃孝河二期項目建設了合流制溢流污染系統。通過這一系統,當雨季到來時,無法及時排出的漬水會自動進入調蓄池。晴天時,調蓄池內的水經過強化處理設施凈化,可以再排入河網。
李進說,為同步實現項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他們通過“地下廠站+地上公園”建設模式,促進人居環境提升。
如今,黃孝河二期項目已成為武漢市生態環保宣教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民間河湖長實踐基地。投入運營以來,項目累計完成接待調研超150場,社會效益顯著。
黃孝河二期項目從系統性角度出發,結合污澇同治、河岸同治、水城同治理念,從根源上解決了黃孝河、機場河黑臭問題,提升河道排澇能力、恢復明渠自凈能力,打造生態廊道,還給城市居民“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河道好風光,實現了水環境治理的“多快好省”。2023年,項目治理案例作為湖北省唯一正面典型案例入選當年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
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黃孝河、機場河水質均達到Ⅳ類標準。經武漢市水務局統籌調度,黃孝河排澇能力從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黃孝河、機場河治理實踐,為城市水環境流域治理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