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柏樹、麥冬等植被高中低搭配!”在十堰市鄖陽區譚家灣鎮鄢家洼,一片裸露山體經生態修復,已呈現生機一片。目前,鄖陽區在龍泉小流域采取植物栽植、客土噴播等方式,使16處山體重現綠色。
這是鄖陽區龍泉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縮影。十堰市鄖陽區譚家灣鎮黨委書記徐維峰說,“我們通過龍泉小流域綜合治理,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優化城鄉面貌、提檔產業結構,為其他小流域綜合治理趟路子,為國家級水源地水質保護做貢獻。”
生活污水“六級凈化”
6月19日上午,在十堰市鄖陽區譚家灣鎮黃畈村頭公廁旁馬路內側,但見一座集中式農村污水處理站格外引人注目。
“公廁及附近50多戶200多人的生活污水,全部通過這個一體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鄖陽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工作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黃宗然介紹道。
這只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第一步。據黃宗然介紹,經過一體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處理過的尾水,還需經過人工小濕地、生態農田、生態濾壩、生態溝渠、生態緩沖帶等層層過濾凈化。
記者在現場看到,人工小濕地里的美人蕉、菖蒲等長勢喜人;生態農田里的秧苗整齊列隊,隨風起舞;生態緩沖帶里的金針、紫薇、石楠等色彩斑斕。
據了解,集中式農村污水處理站處理過的尾水,經人工小濕地進一步凈化,流進一個中水回用池沉淀后流入生態農田,經秧苗吸附后,流進用鵝卵石砌成的生態濾壩過濾曝氣,然后進入種有菖蒲的生態溝渠,再經生態過濾帶過濾后排入龍泉小流域,整個流程順其自然,渾然一體。
為妥善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對集中居住農戶,他們采取建設一體化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方式進行集中處理;對分期居住的農戶,他們則采取建設三格式化糞池的方式處理生活污水。目前,龍泉小流域已建成一體化農村污水處理設施23座,建成三格式化糞池1555個。
養殖糞污“吃干榨凈”
“看!這就是我們布設的沼液輸送管線!”在鄖陽區譚家灣鎮五道嶺村,一條條綠色的管網遍布田間,與一壟壟整齊的菜地縱橫交錯,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畫卷。鄖陽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何士有說:“我們通過構建上游生豬養殖、有機肥加工企業,下游蔬菜種植基地,很好地實現了農業生態循環。”
記者了解到,龍泉小流域有一個鄖陽區最大的養豬場——十堰宏陽生態養殖公司。該公司年出欄生豬約2萬余頭,年產生糞污1萬多噸。
該養豬場建設伊始,便配套建有兩條有機肥生產線和一套沼液輸送管網。養殖糞污通過干濕分離,對干的生產有機肥,用于高標準農田底肥,對濕的沼液,他們建有長約5km的管道輸送沼液,將其輸送至下游蔬菜基地田間貯液池,經與清水混合,噴施于葉面用于追肥抑蟲防病,實現養殖糞污“吃干榨凈”。
為提高工作效率,今年鄖陽區又將這兩條有機肥生產線升級改造。“新的有機肥生產線免翻拋處理,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該有機肥生產廠家——湖北綠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剛說:“我們每年消納宏陽養豬場糞污約1.2萬噸,生產有機肥約5000噸。”
這些有機肥,鄖陽區全部用來改良土壤,建設高標準農田,發展有機農業。截至目前,龍泉小流域沿線已建成高品質茶葉基地6000畝、蔬菜基地3000畝、小水果基地2000畝,推動形成農莊民宿、產品加工展銷、采摘體驗等新興旅游業態5個。
流域狀況“智慧監管”
“嗡嗡嗡……”一大早,在鄖陽區譚家灣鎮黃畈村頭,數米高的無人機機架上,機巢頂蓋徐徐打開,1架歸巢式無人機離開機巢,緩緩升空。
數分鐘后,監視器上便呈現出曲徑通幽的美麗畫面——龍泉小流域,清澈的流水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猶如一條長龍順勢而下;小流域岸邊,一片片稻田、菜園、茶園、果園等次第呈現,猶如一個七色板,一幅美麗鄉村的七彩畫卷展開。
岸邊有沒有焚燒秸稈,河里有沒有采砂、放牧,有沒有非法排污等行為,監視器上一覽無余。鄖陽區水質保障中心主任趙天真說,該歸巢式無人機自動巡航,自動返回充電,大大提高了小流域監管效率。
記者了解到,龍泉小流域系漢江一級支流,河道總長26.67km,流域面積約100km2,涉及沿線10個村莊,可謂是點多線長面廣,監管難度大。有些河道與公路并駕齊驅,有些地方遠離公路,傳統人工巡查小流域的做法費時費力。
今年,鄖陽區專門引進一架歸巢式無人機在龍泉小流域“安家”,實現整個流域智慧監管。趙天真說:“黃畈村差不多處于龍泉小流域中間位置,巡航上下游都很方便。”
在此基礎上,鄖陽區還在龍泉小流域新建成兩座水質自動監測站,以時時在線智慧監測龍泉小流域水質狀況,出現問題及時報警。該水質自動監測站采取蒙古包式設計,草木頂、泥巴墻,與周圍的稻田等環境融為一體,和諧自然。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