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基礎設施,諸如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垃圾處理設施、危險廢物儲存場地等,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正常運轉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不斷加劇,導致諸如暴雨、臺風、高溫熱浪、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給環境基礎設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進一步加劇了城市的脆弱性,甚至會產生風險連鎖效應,可能帶來巨大生命財產損失。
如何應對這一難題?專家指出,加強氣候適應型城市、韌性城市、海綿城市等建設,提升環境基礎設施應對極端天氣的適應力(災前)、抵御力(災中)和恢復力(災后),方能駕馭處理各種風險,確保環境基礎設施在極端天氣下依然能穩定運轉或者有穩妥的暫時性替代措施。
極端天氣下,環境基礎設施會出現哪些風險? 2023年7月8日,中國氣象局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3)》。藍皮書指出,當前我國升溫速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極端高溫事件頻發趨強。
與此同時,我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極端強降水量事件增多。1961—2022年,我國極端日降水量事件頻次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多18站日;年累計暴雨(日降水量≥50mm)站日數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4.2%。
在越來越多的極端天下,環境基礎設施會面臨哪些嚴峻考驗?
例如,強降雨會導致污水管網管道中來水量增大,合流管的水量變化會更明顯。增大的來水量會對下游的污水處理廠造成影響,如果污水處理廠抽升不及時或者超過處理能力的來水溢流不及時,在一些地勢低點可能會出現污水外溢情況。此外,暴雨還會造成污水處理廠進水泥砂、懸浮雜質過多,對預處理段造成很大壓力;進水濃度過低,微生物無法正常維持等各種問題。
極端高溫下,污水處理廠的水溫過高,會對微生物菌群的生長和污染物去除效果造成不小的影響。因為參與污水曝氣處理的細菌通常為中溫菌,適合中溫菌生存的溫度范圍為20℃—37℃,當污水環境溫度超過菌群最高生長溫度時,會破壞其活性,從而影響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再例如,對于危險廢物儲存場地來說,高溫下,各類易燃物質揮發,易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引起火災爆炸事故。雨水較多的情況下,一些遇水反應的危化品,受潮、遇水會放出大量的熱或生成易燃氣體或有毒有害煙氣,也極易引發安全事故。
制定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演練,以應對不同極端天氣 專家指出,對于已建成的環境基礎設施,面對突出多發頻發極端天氣風險,在防范應對過程中,要注重提升環境基礎設施運營管理單位應對、處置和自主響應能力。
首先要健全應急預案體系。開展極端天氣災害情景構建,確定防范應對工作任務和責任清單。進一步完善應對防汛、高溫、極寒冰凍、沙塵等各類極端天氣的應急預案。
其次要完善應急響應和指揮機制。按照應急預案中處置重大或特別重大災害的標準,依托現行應急指揮體系啟動分級響應。建立完善指揮調度指令清單,實行全時段指揮調度機制,根據極端天氣變化情況動態調整響應措施,及時調度處置各類災害事故。對于重點風險點位,實施扁平化、點對點調度,實現精準指揮和響應。
再次要構建適應局地氣象特點的應急處置模式。研究把握本地區地形地貌復雜、氣象條件多變的特征,針對極端天氣局地性、突發性的特點,細化調整相關應急處置方式。例如沿海地區要注意臺風、山谷地區要注意暴雨山洪等。
最后要將極端天氣應對納入常態化防災減災工作,特別是要對保障城市生命線的環境基礎設施進行定期檢查,同時不定期組織應急演練。
此外,還應對環境基礎設施的質和量進行必要的維護和升級改造,從而保障城市在災害狀態下有足夠的抗沖擊能力和高水平的恢復能力。
將環境基礎設施納入氣候適應性城市、韌性城市建設等統籌考慮謀劃 城市是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各類要素資源和經濟社會活動最集中的地方,區域氣候變化趨勢與城市氣候效應疊加,使城市遭受的不利影響和風險更為嚴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提高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對保障城市安全運行、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近年來,我國韌性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北京、上海、重慶、成都、廣州、南京等多個城市紛紛出臺韌性城市相關政策或規劃,從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綠色低碳、生態環保等多個方面發力。
此外,2017年開始,我國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了28個城市,啟動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目前,各試點城市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在普及適應理念、創新工作機制、強化重點領域適應行動等方面都取得積極成效并積累了有益經驗,為進一步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奠定了基礎。
專家指出,盡管我們在氣候適應型城市、韌性城市,乃至海綿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相關嘗試探索涉及的城市數量還相對較少、相關經驗不足、不同地域之間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國城市當前正處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城市安全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不確定性因素與未知風險不斷增加,相關嘗試探索涉及的工作面更加廣泛、統籌難度更大。一些城市甚至根本不愿意對環境基礎設施加大相關投資。在嚴重的氣候災害、極端天氣面前,更多采用事后補救、“亡羊補牢”的方式。
事實上,全球城市治理實踐表明,對城市基礎設施的災害預防、災害準備等“災害前”投資所占不多,卻能“四兩撥千斤”,取得較好的風險治理效果,甚至可以帶來包括規避未來氣候變化損失,協同推進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三重紅利”。
專家建議,未來,應將環境基礎設施納入海綿城市、氣候適應性城市、韌性城市建設等統籌考慮謀劃。例如在城市規劃設計時,先行布局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健全地下管網,以應對城市積澇問題。在污水處理廠選址時,避開地震斷裂帶、洪澇高風險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地下污水處理廠要做好防淹防倒灌措施。打破“填埋”為主的垃圾處理方式,建設“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循環利用”的分類處理新格局,最終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參考文獻: 1、王家卓:基于韌性城市理念的城市水環境系統構建策略思考
2、樊良樹:極端天氣頻發背景下城市韌性治理模式創新路徑
3、范維澄、黃弘:韌性城市建設的意義、進展與展望
4、韌性城市的建設理念與實踐路徑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