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指的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包括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兩大類,屬于新污染物。
淡水環境中的微塑料具有分布廣、降解慢、毒理復雜等特點。微塑料顆粒往往通過雨水沖刷與地表徑流作用進入江河湖泊等水體,或是隨著風力作用進入淡水環境,還可能逐漸下滲進入地下水,給淡水生態系統健康及其服務功能帶來不利影響。微塑料還可能被水生動物誤食,并隨著食物鏈向更高營養級傳遞,為自然生物機能、食物鏈循環、生態系統和公眾健康帶來風險。因此,破解淡水環境微塑料污染難題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微塑料的形成過程涉及產品生產、運輸、銷售、使用、回收和處置等諸多環節。要破解淡水環境微塑料污染難題,就要構建源頭控制、過程阻斷和末端治理相結合的全鏈條治理體系。
對于淡水環境微塑料污染,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源頭控制,務必加以重視。 人為因素對微塑料在江河湖泊中的分布有著重要影響。淡水環境中出現微塑料,主要是由于居民使用化學品后不當處置、污水處理廠廢水未處理完善、雨水徑流等擴散源釋放化合物等原因。源頭控制措施應當充分考慮淡水環境微塑料的復雜性,覆蓋淡水環境微塑料的初生源與次生源。
建議確立淡水環境微塑料監測技術方法,以及淡水環境微塑料調查與分析方法,對水體、沉積物和水生生物中的微塑料樣品進行野外采集、實驗室處理和儀器分析等,全面跟蹤監測和評估江河湖泊微塑料污染狀況與生態風險。統一淡水環境微塑料監測標準,揭示微塑料分布特征,評價其生態環境風險。對初生微塑料生產情況和次生微塑料的生產、轉移、回收、處置情況進行摸底,針對淡水環境微塑料的主要來源進行精準防控,減少含微塑料污水直排江河湖泊。對現存的塑料廢物進行集中清運、回收、焚燒和填埋等安全處置,防止微塑料因管理不當進入城市水體,成為潛在的污染源。
結合垃圾分類行動,加深公眾對淡水環境微塑料污染的認知,改變公眾的消費選擇。例如,鼓勵使用不含微塑料的個人護理用品、棉質紡織品、非一次性包裝袋,自帶餐具,簡化包裝物等,從源頭減少微塑料的產生。
注重過程阻斷,從兩方面入手防止微塑料進入淡水環境。 一方面,提升城市排水管網運行效能,并在污水處理廠加裝微塑料處置設施,優化處理工藝,提高生活污水中微塑料顆粒的去除率。在徑流出口設置攔截裝置,對陸地上產生的廢棄塑料及微塑料污染物進行攔截。同時,采取措施及時清理攔截下來的廢棄塑料、微塑料及其他垃圾,加強對垃圾清運及處理過程的監管。
另一方面,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自然凈化能力。為了防止微塑料進入淡水環境,可以在河道前端模擬原生態自然濕地,栽植水生植物,通過人工濕地、滯留塘、生態緩沖帶等對微塑料起到攔截、阻斷和凈化作用。
末端治理淡水環境中的微塑料難度較大,應持續加強相應的治理能力建設。建議對湖泊等靜止水體和江河等流動水體中的微塑料進行動態監測,全面掌握微塑料進入淡水環境的情況。
由于淡水環境中的微塑料會不斷老化,分解成更小的塑料顆粒,可能會同時吸附水中的其他污染物,產生復雜的毒性。因此,要對剛進入淡水環境的微塑料進行機械打撈并通過膜收集過濾后再進行處置。與此同時,應探索淡水環境微塑料污染物的收集、分類、回收方法,以及淡水環境微塑料定量源解析的方法,摸清淡水環境微塑料的存量與積累規律。此外,還要研究微塑料的毒理學效應和降解方法,為破解淡水環境微塑料污染難題找到更多技術路徑。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