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北京市夏季“七下八上”汛期的到來,豐臺區生態環境局高度重視汛期水環境污染應對與防范工作,積極響應,全面部署,從制度措施到實戰演練,在“點、線、面、體”上多措并舉抓好全過程應對,確保首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按照生態環境部及北京市委市政府防汛工作部署,制定《豐臺區生態環境局關于提升防汛綜合應對能力和災后重建水平工作方案》《豐臺區生態環境局汛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強化組織制度保障,加強應急物資維護和應急隊伍建設。準備應急車輛5臺、應急裝備148件、個人防護裝備70余套,新購置圍油欄、吸油氈等應急物資,專人定期清點維護,加強業務培訓,提升防汛應對能力,確保關鍵時候拿得出、用得上、防得住。
聯合區應急局、區水務局等屬地及社會單位,開展應急培訓演練,提升汛期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通過桌面推演、實戰演練等形式,組織3次演練、2場培訓,共116人次參與。指導企業開展應急預案備案制定修訂,完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企業44家。對液氨、重金屬、石油庫、實驗室廢棄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產生和經營利用等風險源單位,全面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共排查環境風險源企業255家次,發現各類環境問題64個,已全部完成整改。
對全區1114個入河排口汛期前完成一輪全面排查,更新臺賬,加強“點”上管控。同時,組織對歷年整治過的65個排污口進行復查,杜絕發生反彈。完成8256.6公里雨水管“線”清掏治理,開展“清管行動”,清掏污染物約493.55立方米。關注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先后開展4次集中排查,發現并解決河道周邊垃圾堆放、水質呈富營養化趨勢等問題48個,嚴防雨水帶來的“面”源污染影響。建立全區22條河流“一河一策一圖”“立體”應急響應安全體系,選取應急空間與設施290余個,在汛前開展現場踏勘,確保設施完整可用。緊盯重點河流、重要湖庫、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等環境敏感區域,打擊利用汛期超標排放、偷排污染物等環境違法行為。對大寧水庫及水源保護區上游小區污水處理站排口開展多輪次執法檢查與監察監測,確保飲用水水源安全。
總結分析近年汛期水質波動情況,印發《豐臺區生態環境局關于加強2024年汛期水環境監管工作的通知》,提示重點點位,部署應對措施。強化與區氣象局聯動,根據氣象預測,每次降雨前對上一次降雨中水質變差的點位進行預警、提示。每場降雨后對當天雨前、雨中、雨后的水質變化情況進行專題分析,計算汛期污染強度,分析水質影響變化,鎖定關鍵區域,增強汛期監管工作的及時性、針對性、有效性。
下一步,豐臺區生態環境局將持續做好汛期強降雨突發事件備戰工作,加強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力度,緊盯重點風險源企業及環保設施運行,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到位,嚴防因強降雨引發的次生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同時,針對薄弱環節,強弱項、補短板,及時消除環境風險隱患,切實維護好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