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綿化改造后的馬跑泉公園。
7月的甘肅省天水市陰雨連綿,站在馬跑泉公園這一歷史低洼地區的湖邊,天水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孫建東的臉上卻多了幾分從容。
以海綿城市建設為契機,天水市對馬跑泉公園實施了海綿化改造項目,“曾經令我們頭疼的雨水變成了湖水,既補充湖體水量,又降低了內澇風險?!彼嬖V記者,截至目前,天水市今年已降過3場暴雨,最大降雨量達10小時內54.4mm,依托海綿城市建設,市區內并未出現內澇情況。
海綿設施齊發力,讓公園之水“從天而來”
漫步公園,腳下的道路經透水鋪裝改造后煥然一新,兩旁種植的成片鳶尾形成了雨水花園,溢流井也將身形隱藏其中。
“馬跑泉之名始于唐代,歷史悠久,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在不改變公園整體風貌和景觀格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設置了這些海綿設施,實現景觀和生態功能的雙贏?!敝袊姷谌こ叹钟邢薰卷椖靠偣ち_春彬說。
由于低于周邊小區道路3—5米,地勢低洼成為了緩解馬跑泉公園內澇問題的“痛點”。對此,公園將甘泉南路等新建道路約103公頃匯水分區的雨水引至公園湖體,經低影響開發(LID)海綿設施凈化后再導排至公園西北角前端預處理設施進一步凈化,替代地下水補水,補充湖體水量。
“針對公園地勢情況,我們將湖體常水位降低0.3米運行,增加1萬方湖體調蓄容積,達到削峰調蓄的目的,提高區域內澇防治標準。”羅春彬補充道。
不僅如此,根據天水市降雨年際變化較大、降雨時間分布不均、蒸發量大于降雨量等氣候特點,該項目結合同期實施的天水市城區再生水回用工程,將天水市污水處理廠秦州分廠生產的再生水引入湖體,作為湖體第二補水水源,并新建回用水管道系統從湖體取水,用于公園自身及周邊約4.6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澆灑綠地、沖洗路面等市政雜用,提高了雨水和再生水利用率。
“通過項目建設,馬跑泉公園片區每年可實現雨水資源回用約4.4萬立方米,再生水回用約70萬立方米,實現了雨水留下來資源化利用,不足部分由再生水補充的耦合利用體系?!睂O建東介紹。
提升防洪排澇能力,打造海綿城市建設“天水樣板”
馬跑泉公園只是天水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不同片區根據地理特點,因地制宜開展了海綿化改造項目:弘文園片區通過建設生態塘和調蓄池收集凈化上游40.2公頃地表雨水,雨季優先利用天然雨水,旱季或雨水不足時以再生水補充,處理后作為岷山片區城市雜用水使用,構建了“雨水+再生水耦合”的可持續水源系統;麥積區慕灘等地建設引流渠和配水渠,將周邊山體雨水引入水源地,利用生物滯留設施降低雨水面源污染,利用攔沙坎和沉砂池去除雨水泥沙,凈化后的雨水回補地下水,實現了涵養地下水源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通過雨水資源化利用,提供了非常規水資源,提升資源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了城市安全韌性。
不僅如此,針對防洪排澇能力,天水市打造多層次城市排水系統,先后實施雨污分流排洪渠改造46條53.26公里,綜合治理溝道10條,新建雨水管網68.09公里、污水管網143.67公里,降低污水處理負荷;采取排水管網改造、老舊管道修復、雨水管道清淤擴容、水泵強排等措施,消除易澇點;圍繞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建設,排查更新城區排水管網3212.68公里,制作管線圖1208幅,并同步搭建可視化地下管線管理系統,進一步提升城市應急防災能力。
“去年7月,市內也經歷了多輪強降雨,單日最大降雨量超過100毫米,依靠城區排水系統的高效運行,已完成改造的區域沒有發生內澇災害;今年完成改造的區域已經歷三場暴雨檢驗,也沒有發生內澇災害?!碧焖凶》亢统青l建設局總工程師陳海說道。
防洪排澇能力提升,城區人居環境改善,“會呼吸”的海綿城市不斷給天水市居民帶來幸福感。下一步,天水市將繼續統籌生態宜居與安全韌性,堅持把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的全過程,扎實做好城市水環境改善、排水防澇設施建設、生態功能修復等工作,努力打造海綿城市建設的“天水樣板”。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