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了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舉措。近日,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對未來五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任務舉措和組織實施作出部署。8月2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行動計劃》有關情況。
推進綠色智慧城市建設
《行動計劃》部署了4項重大行動,其中之一就是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提出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網等“里子”工程建設,加快補齊城市安全韌性短板,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其中,在推進綠色智慧城市建設中,《行動計劃》提出要加快建立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推廣綠色建材、清潔取暖和分布式光伏應用。加快居住區充電設施建設,推動公共停車場、具備條件的加油(氣)站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配建快充、換電和加氫設施,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
“城市的安全韌性水平,綜合性、系統性很強,也是一項科學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要想明白、干實在,把握規律,把思路理清楚,創新機制,用準辦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新聞發言人、住房改革與發展司司長王勝軍表示。
城市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巨系統,城市安全問題往往涉及方方面面,具有多因多果的特點,必須用系統觀念、統籌辦法、協同方式來預防和解決這些問題。《行動計劃》提出,要加快構建“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加強雨水管網和泵站建設改造,開展排澇通道系統整治,穩妥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和海綿城市建設。
對此,王勝軍表示,城市內澇的治理,必須統籌謀劃城市的排水防澇設施布局,提升整體性和系統性,還要統籌城市防洪和排澇,建立健全城區的水系、排水管網與周邊的江河湖海以及水庫的聯排聯調運行管理模式。
“這幾年,我們在有關部門支持下,一直在下功夫抓管網更新改造。接下來,我們將按照《行動計劃》的部署進一步加大力度,繼續推進燃氣、排水、供水、供熱等老舊管道的更新改造。”王勝軍表示。
除此之外,強化科技賦能也是提升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的重要途徑。如今,城市人口從十幾萬到幾十萬、上百萬甚至上千萬,保障城市安全運行靠人海戰術已經行不通,必須依靠科技手段。
據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在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通過信息化、數字化的手段對城市的設施進行實時監測,對安全隱患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推動風險防控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從人海戰術轉向智慧防范,提升城市的安全運行保障能力,守牢城市運行生命線。
除此之外,中央財政還采取多項措施提升城市功能,比如從2024年起支持部分大中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地下管網更新改造,污水管網廠網一體建設改造,市政設施補短板等,首批15個大城市已經納入支持范圍。
“‘十四五’期間,我們會同相關部門開展了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作,累計投入600億元,推動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23年通過增發國債資金安排1400億元支持全國重點城市開展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工程,消除城市內澇隱患,打造人民安居宜居環境。”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符金陵介紹說。
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在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中,《行動計劃》提出要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其中提到,要引導工業基礎良好地區深入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基礎軟件和工業軟件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同時,引導資源能源富集地區促進能源化工、大數據等產業集群高端化綠色化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近十年累計1.65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顯著擴大。但城鎮化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中小城市和縣城對產業和人口的承載能力不足,超大特大城市對周邊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不夠等問題。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鄭備介紹說,《行動計劃》部署實施的4項重大行動,聚焦兩類重點地區分類施策。一類是對城鎮化率低且人口規模大的地區,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構建產業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業、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另一類是對城鎮化率較高且人口持續集聚的地區,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市縣共同發展,推動通勤便捷高效、產業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
“提出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目的在于推動城鎮化率低且人口規模大的地區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協同發展。這些地區大多位于中西部,通過統籌推進產業發展和縣城建設,以新型工業化發展帶動城鎮化水平提升還有很大潛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鄭備表示。
對此,財政部也采取積極的財政措施支持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發展,例如支持通過新型工業化來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整合設立制造業領域專項資金,聚焦重點產業鏈,支持相關城市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培育提升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
“我們出臺獎補政策,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截至目前已經累計安排獎補資金80億元,支持1922家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符金陵說。
2024年財政部還啟動了新一輪專精特新獎補政策,進一步推動部分城市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同時,通過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共同支持所在城市制造業領域成長期、成熟期企業,以及種子期、初創期、成長型企業創新發展,提高城鎮化發展的品質。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