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17時許,下了一天的雨還在淅淅瀝瀝。蘭新小區居民王作成出門買菜,發現自己腳上的雨鞋完全沒必要穿。
“路上一點積水都沒有,出一趟門,也就濕了鞋底。”王作成的贊嘆得益于我市近年來開展的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也被稱為“會呼吸的城市”,就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具有良好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再將存蓄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作為一種新的城市發展理念,海綿城市突破了傳統“以排為主”的雨水管理模式,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手段,實現城市良性水循環,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各地“人水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內澇、河流污染、水體黑臭等涉水“城市病”頻發,我市也不外如是。如何通過保障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不斷提升民生福祉,成為擺在我市面前的一道難題。
要想解決難題,必須明晰問題的根本,進而找準方向、抓住關鍵、不懈努力。因此,把握我市城市特征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在中國水資源分布圖中,我市位居“干旱缺水帶”,年均降雨量僅85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149毫米。面對薄弱的現狀基礎、巨大的經濟壓力,我市深知要抓住關鍵點,實現謀定而后動,不能“為海綿而海綿”,盲目上馬工程項目,而是要堅持規劃引領、系統謀劃,摸清底數、找準癥結,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切實提升城市品質和宜居水平。
市住建局局長王南林告訴記者,嚴謹的政策法規、健全的組織架構、閉環的管控流程、規范的技術標準是高質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我市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一直在綿綿用力,2019年9月,經市規委會審核通過《嘉峪關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9-2030)》;2020年4月,市政府辦印發《嘉峪關市節水型城市專項規劃(2019-2030)》;2021年,由市住建局提請市政府研究,市發展改革委、水務局、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林草局、工業園區管委會、科技局、房產服務中心等部門作為成員單位,成立嘉峪關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統籌調度和組織推進。
“我市易澇積水點數量為0。”提及我市海綿城市的建設成效,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長何芳喜上眉梢。她告訴記者,建設海綿城市是新時代特色背景下現代綠色新技術與社會、環境、人文等多種因素的有機結合,海綿城市建設主要目標,使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抵御暴雨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和“韌性”。我市謀劃了四大排水分區和4條主防洪渠,并且在城市更新項目中,融入“海綿理念”,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同時,做到充分吸收利用雨水,讓雨水不再是“余水”。
海綿城市到底好不好,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居民最有發言權。“以前的小區,一下雨到處都是積水,一踩一腳水,現在這個小區做了海綿城市設施,道路采用透水鋪裝,大雨路面不積水,出門不濕鞋,收集的雨水還能滴灌澆花。”一場大雨過后,昌明小區的居民孫明深有感觸地說。
讓雨水被充分吸收,秘訣在于海綿化設施。何芳解釋,除了人行道鋪設透水磚,小區里看著普普通通的綠地也進行了海綿化改造。
記者仔細觀察發現,每隔不遠,小區路面上就有個“口子”通向低處的綠地。何芳告訴記者,這是下凹式綠地,可收集路面和樓頂匯聚的雨水,不僅讓綠植“吃飽喝足”,也能對雨水進行過濾、滯留和滲蓄,減輕城市雨水蓄排壓力。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這是海綿型城市發揮著作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綠化草叢、廣場鋪裝、園區小道,都暗藏海綿設計,實現下雨時能就地消納利用。
王南林說,“海綿城市”這個系統工程,不論在技術上還是施工上,對于我市來說,無異于一次“大手術”,涉及海綿化道路、老舊小區改造、公園廣場升級、河道綜合整治、地下管網檢測修復等。而生態環境的提升有不同的尺度,從小的尺度上,不少街區的環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從大的尺度上,使整個城市的環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我市先后投資實施了討賴河生態環境治理工程、龍王灘遺址濕地保護工程、南市區“兩湖一河”供水工程等多項重點水利項目,逐步形成陸域水域保護相呼應、點線面保護相結合的“一帶、一片、一網、一群”總體布局。如今,討賴河濱河綠色生態景觀帶隨河延伸、新城草湖濕地生態保護片區風光旖旎、人工湖生態網持續優化、水源地保護群落初顯成效。
這些是我市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個縮影,我市生態環境建設的成績單正在不斷刷新:截至8月31日,我市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82.4%,細顆粒物濃度均值17微克每立方米,排名全省第一。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水質達標率100%,全市無劣Ⅴ類水體。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了40%和41.03%,森林覆蓋率12.57%,草原植被蓋度16.5%,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加強,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解決城市水系統突出問題、提升城市韌性的重要舉措。如今,我市的海綿元素已觸手可及——一批批公園綠地鋪設了透水磚,步道旁多出了植草溝;新建小區里雨水花園與下凹式綠地相融合;城市道路綠化帶高低有序,實現自然與功能有機融合……讓城市在吐納自如呼吸之余,不斷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來源:每日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