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完善流域特別是北方地區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科學布局水庫、河道、堤防、蓄滯洪區等的功能建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機制。
洪水以流域為單元產流、匯流、演進,這是防洪工作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律。通過系統運用由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實施攔、蓄、泄、分、滯、排等措施主動調控洪水,能夠有效降低洪水風險。2023年汛期,水利部門調度4512座(次)大中型水庫攔蓄洪水603億立方米,啟用8處國家蓄滯洪區分洪25.3億立方米,減淹城鎮1299個(次),減淹耕地1610萬畝,避免人員轉移721萬人(次),發揮了巨大的防洪減災效益。要準確把握流域特點及洪水特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補短板、強弱項,進一步提升流域防洪能力。

水庫特別是流域控制性水庫,是流域防洪的“王牌”。圖為2024年7月15日,三峽水庫在預泄迎洪,為“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攔蓄洪水做好準備。
加快水庫建設,增強洪水調蓄能力 水庫特別是流域控制性水庫,是流域防洪的“王牌”。比如,三峽水庫在應對今年長江1號、2號洪水時,攔洪126.8億立方米,分別有效降低中下游干流水位0.4—1.7米、0.7—3.1米,減少災害損失643億元,減淹耕地314萬畝,避免人員轉移221萬人(次),防洪減災效益顯著。今年7月,為給湖南岳陽華容縣團洲垸堤防決口險情處置創造有利條件,水利部門調度以三峽水庫為核心的長江上中游水庫群攔洪23億立方米,為洞庭湖洪水讓出退洪通道。下一步,要以提高流域洪水整體調控能力為目標,在防洪“咽喉”位置,加快實施一批控制性水庫工程。加快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水庫庫容和大壩管理。建設水庫大壩數字感知系統,耦合現代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實現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提升水庫運行管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河道及堤防建設,提高行洪泄洪能力 河道堤防是約束水流、下泄洪水的關鍵。要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開展堤防達標建設提升行動,確保七大江河重要堤防特別是干流堤防2025年底前全部達標。實施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對重點河段堤防提標升級。加強河湖行洪空間管控,強化白蟻等害堤動物風險隱患排查整治,保持河道暢通、河勢穩定。
加快蓄滯洪區建設,保證分洪蓄洪功能 蓄滯洪區是流域防洪的“底牌”。2023年7月,海河發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海河流域8處國家蓄滯洪區發揮重要分蓄洪作用,水利部通過水文監測、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跟蹤洪水淹沒實況,利用數學模型開展洪水演進和退水動態預演,精準指導地方科學布設防守力量,實現了提前轉移近百萬人無一傷亡。下一步,要根據各流域洪水出路安排和防洪保安要求,優化調整蓄滯洪區布局。加強蓄滯洪區內非防洪建設項目管理,維護蓄滯洪容積和功能。大力推進數字孿生蓄滯洪區建設,提升蓄滯洪區調度運用能力,確保關鍵時刻“分得進、蓄得住、排得出、人安全”。
來源:求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