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以前瞻性的戰略眼光,統籌各方資源,聚力推進流域綜合治理,繪就了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壯麗畫卷。一系列創新舉措與扎實行動,不僅贏得了廣泛贊譽,更為全國流域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湖北模式”。
土地分區分類利用,構建科學治理新格局 湖北省積極拓寬資金渠道,多方籌措資金,為流域綜合治理提供堅實的保障。通過爭取中央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水污染防治、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等專項資金共計175億元,精準施策于“種、地、人、機、災”等關鍵領域,累計投入134億元。同時,聚焦農村產業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再獲34億元資金支持。此外,專項劃撥7.2億元用于農村綜合改革,支持美麗鄉村建設;劃撥兩億元用于農村廁所革命,推動農村環境顯著改善。在文化事業與遺產保護上亦不落下風,劃撥1800萬元省級公共文化服務資金和1099萬元文化遺產保護資金,讓鄉村文化煥發新生機。
湖北省在土地利用上大膽創新,建立分區分類利用體系,為流域治理進行精準的空間布局。體系細化生態、農業、建設、水域四大類用地,明確各類用地的安全管控空間,推動農用地的整理和空間優化。通過繪制小流域用地布局圖,實現用地管理的精細化和可視化,為綜合治理和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用地保障。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小流域與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方案相銜接,推動區域整體協調發展。
土地政策靈活高效,激活農村發展新活力 湖北省在土地政策上敢于突破,用好用活政策紅利,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開辟新路徑。支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現與國有建設用地的同權同價、同等入市,吸引大量社會資本參與。以三四級小流域為單元,開展流域型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試點,不僅調整了永久基本農田布局,而且保障了農民安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的用地需求。這一系列舉措,極大地激發了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湖北省結合小流域特點,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策略。通過制定生態移民安置、綠色生活與生產方式、以獎代補等政策,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有效開展和長效運營。以咸寧羊樓洞港小流域為例,通過國企搭建旅游供應鏈平臺,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僅新增了大量旅游就業人口,還顯著提升了游客接待量,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高科技賦能治理,打造智慧流域新樣本 湖北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流域治理中的引領作用,依托140個科技創新平臺,為流域綜合治理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積極倡導小流域“智慧化”,加強水質—水文—水生態監測,實現污染源精準識別。利用高分遙感衛星、雷達、攝像頭、無人機、無人船等先進監測手段,實現對小流域內江河湖泊、水利工程等的全方位、全流程動態感知。在羊樓洞港小流域等地,通過解決信息技術應用薄弱、數據多頭重復填報等問題,探索形成基層治理的“數字化”新模式,進一步提升了治理效能和群眾滿意度。
湖北省在流域綜合治理中展現出的創新思維和扎實行動,不僅為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更為全國流域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未來,湖北省將繼續深化綜合治理工作,推動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