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泰市統籌抓好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綜合治理,助推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穩中向好,打造水清岸綠宜居環境。
科學謀劃部署,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謀劃水生態修復工程。加強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進一步增強濕地生態功能。謀劃新泰市金斗水庫水源地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和新泰市光明水庫支流光明河上游(劉杜鎮段)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目前均已開工。推深做實河湖長制。常態化開展河湖“清四亂”,以河湖長制工作為抓手先后組織實施了“春雷行動”等多次專項行動、開展兩次督導檢查行動,排查整治全市108條河道河湖“四亂”問題,核對整改水利部反饋疑似河湖“四亂”圖斑問題,河湖面貌持續改善。全面掌握河道水質情況。采用“無人機+徒步巡河”形式常態化開展監督監測工作,對柴汶河20余個支流入河口、35個入河自然溝渠涵洞開展地毯式排查,及時掌握斷面水質變化情況,發現異常狀況第一時間開展溯源排查、消除問題隱患。
有序開展整治,加強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一是定期開展排查。先后6次組織各鄉鎮街道以農村地區河塘溝渠為重點,結合環境信訪、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核查等問題線索,對全市745個涉農行政村開展逐一排查,對新發現的黑臭水體納入整治清單,督導鄉鎮對各類問題徹底整改到位。完善排查制度。制定16條制度清單,印發《新泰市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清零巡查工作制度》,明確各鄉鎮街道對轄區內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治理、管護等工作負總責,縣、鎮、村各級按照規定頻次開展現場巡查,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系統開展治理。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結合《山東省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行動方案》要求,形成《新泰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方案》,對新泰市2處農村黑臭水體徹底截斷外源污染,整治內源和構建流域生態系統等措施,修復黑臭水體環境,完成治理面積4100m2,治理完成后在政府網站等渠道對治理情況進行公開公示。
強化源頭防控,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積極做好農村污水治理“后半篇文章”。理順運維工作內容。各鄉鎮街道成立3-5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小組,定期對轄區內的管網及污水治理設施進行巡視和維護,縣級生態環境部門每年2次對20t/d以上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進行監測。完善運維考核制度。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列入全市鄉村振興考核重要內容,今年以來,生態環境部門聯合相關單位以6個20t/d及以上污水處理設施為重點,對全市745個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開展了“回頭看”,目前發現問題均整改完成,形成“核查-反饋-整改-復查”的閉環流程。
來源:大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