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清晨,在成都市雙流區黃龍溪鎮,微風拂過清澈的水面蕩起漣漪,映出五彩斑斕的秋葉,如此生態美景在前些年卻難以想象。
此前,黃龍溪國控斷面2015—2016年總體水質為劣Ⅴ類,黃龍溪鎮積極探索“三水共進”治水模式以來成效顯著,如今,當地國控斷面水質連續51個月(截至2024年8月)保持在Ⅲ類及以上。
縱觀全省,黃龍溪水生態環境的改善并非個例。成都東安湖、南充嘉陵江、廣元棲鳳湖等19個河湖成為省級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涼山邛海、宜賓江之頭、阿壩花湖成功入選國家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四川以美麗河湖創建為抓手,逐步構建起了綠色發展新格局。
堅持三水統籌,綠色發展新格局逐步呈現
“通過多年來的持續攻堅,我們解決了一大批制約水質改善的突出問題,全省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了顯著改善。”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強化頂層設計、堅持三水統籌、聚焦群眾關切三個方面發力加快推進“三水共治”。
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各流域和不同水體類型(河流、湖泊、水庫)差異性。四川出臺《四川省美麗河湖建設方案》,從水環境質量、生態流量保障、水污染治理等10方面細化23個具體指標,結合長江水生態考核有關要求,進一步對指標體系進行優化完善,明確美麗河湖建設的方向和目標。
加強統籌,從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方面系統治理全面提升河湖治理水平。具體來看,宜賓江之頭率先完成長江流域禁捕退捕,推進沿江污染企業退城入園、岸線生態緩沖帶建設、長江生態綜合治理等;南充市嘉陵江通過拆除沿線非法砂石堆碼場、取締非法碼頭,修復嘉陵江岸線56公里,建成綠色生態走廊24.9萬畝、濕地公園5000萬平方米……
聚焦關切,不斷加強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打通并拓展“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轉化路徑。例如,成都東安湖借助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舉辦契機,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有機融合;成都興隆湖溶解城園邊界,適度開放水上活動,培育新消費業態;涼山州通過移民遷建,落實邛海生態保護修復,設置上千個就業崗位,讓老百姓“搬得出、住得好、發展得好”。
近年來,四川以美麗河湖創建為抓手,科學評估治理成效、系統總結經驗做法,推動建成一批美麗河湖,為打造獨具特色的美麗四川提供了有力支撐點,“治水為民、水清城美、人水和諧”的綠色發展新格局逐步呈現。
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全省203個國考斷面,201個水質達到優良,占比99%,相較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均提升1個百分點。
加強系統治理,重點聚焦小流域生態環境
“當前四川‘大江大河’的水質改善目標已基本完成,小流域治理是面臨的新挑戰。”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地處丘陵地區,省內共有2816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流域,很多未設國考、省考斷面,治理好小流域,已經成為擺在四川面前的重要課題,也是必解之題。
當前,四川小流域治理主要面臨著流域水資源量不足、重點流域上游水源涵養功能受損等問題。
為推動小流域治理,實現重點小流域水質改善,四川逐年印發實施水質達標提升攻堅方案,對重點小流域掛牌督辦,強化枯水期水質保障和汛期污染物削峰,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持續推進面源污染治理,開展指導幫扶,支撐水環境質量提升。
在有序推進水生態修復方面,四川印發實施《四川省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工作分工方案》,開展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小流域問題排查,有序推進紫坪鋪等12個重點湖庫生態修復,建設72條河湖濱岸生態隔離帶。
在強化生態流量保障方面,四川通過釜溪河補水通道拓展、長征渠、毗河供水工程等河湖聯通工程建設,提高生態流量保障能力;建立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機制,指導成都、資陽、內江、自貢、遂寧等缺水城市加快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下一步,四川將進一步加大科技、政策、資金支持力度,構筑美麗河湖建設新格局,助力四川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來源:川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