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海綿城市建設,是九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也是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打造“三個區域中心”、建設“一個美好家園”的重要舉措。2023年6月成功入選全國第三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九江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立足雨水豐沛、依山面江等地域特點,堅持全域謀劃、系統施策,因地制宜、有序實施,推進海綿城市示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23年度海綿城市示范建設的22項績效指標全部超額完成。
機制為要,合力打好海綿城市建設“組合拳” 堅持以機制建設為抓手,通過建立實施“四強”工作機制,有效保障海綿城市示范建設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一是高位推動強調度。將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寫入市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并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和市長為“雙組長”,各區、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主持召開領導小組會議,統籌部署海綿城市示范建設重點工作;市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市海綿辦主任,每月召開辦公會、現場會,專題研究解決示范建設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各區均成立了本級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常態督。同時,制定印發了《九江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作行動方案》《九江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規則》等文件,逐項明確了住建、水利、財政、自然資源、發改等部門的工作職責,形成了“市區聯動、部門協同、常態推進”的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流程強管控。堅持立法先行,推動《九江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正式列入2024年人大立法任務,完成了編制立法計劃、立法調研等前期工作。堅持規劃先行,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和海綿城市示范建設要求,及時修編了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中心城區排水防澇和污水專項規劃,進一步完善了海綿城市建設上位規劃。堅持制度先行,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全流程管控的通知》《九江市海綿城市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工作管理辦法》等11項制度文件,嚴格落實項目設計、施工、驗收、運維等環節管理,實現全流程管控。
三是標準示范強效果。主動對標海綿城市建設先行地區,先后組織業務骨干前往珠海、昆山、青島、鷹潭等城市實地考察學習,邀請專家學者授課解惑,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提升從業人員專業水平。及時對《九江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九江市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圖集》《九江市海綿城市建設設計文件編制要求及審查要點》等6項技術文件進行修編完善,進一步規范提升了建設標準。同時,對每個示范項目逐一審查優化設計方案和施工圖設計,逐一到現場進行詳細的海綿技術交底和現場幫扶,并創新推出“以點帶面”建設模式,即指導施工單位先建設一個示范標準點位,再對照進行整體建設,有效提高了項目建設效率和項目質量。
四是常態巡查強落實。建立實施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常態化巡查機制,實行日巡查、周通報、月調度。對所有示范項目的施工過程進行全覆蓋、全過程監管和即時指導,綜合運用專題簡報、督查函、提示函等形式,定期通報項目進展和存在問題,常態化督導項目問題整改,確保施工質量和效果。同時,制定出臺《九江市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考核管理辦法》,結合日常動態巡查及督導整改情況,將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考核結果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考核內容,充分發揮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作為各區、各相關部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系統為綱,全力謀劃海綿城市建設“路線圖” 堅持以系統化、全域性為著力點,在全面摸排城市本底的基礎上,制定修編《九江市海綿城市建設系統化實施方案》,系統謀劃并有序實施了一批示范項目,使海綿城市理念真正在九江落實落地。
一是堅持全域思維,打造“兩大片區”。按照全域推進、重點示范的原則,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確定了兩個海綿城市系統化重點建設片區,一是以甘棠湖、南門湖為核心的老城重點片區,聚焦“補短板”,以水環境治理、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為抓手,重點解決城市易內澇、雨天水質差、進廠濃度低等問題;二是以八里湖、賽城湖為核心的新城重點片區,聚焦“高標準”,以海綿城市“全流程、全系統、全域性”為目標,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規劃指標體系和全流程管控要求。此外,還謀劃確定了5個特色建設組團,分別為石化片區“完整社區”組團、高鐵新區“TOD模式”組團、白水湖“水生態環境提升”組團、賽城湖“藍綠空間保護”組團和濱江“生態廊道”組團等,以此引領全域的海綿城市建設。2023—2025三年示范期,九江市計劃實施116個海綿示范項目,截止目前,2023年37個項目全部完工,2024年41個項目已開工23個(其中3個已完工),總開工完工率已超50%。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實施“三水共治”。基于九江城市特點和突出問題,采取治洪、治澇、治污“三水共治”的工作思路來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逐步實現“外水不入城、內澇排得出、污水有去處”。第一,大力實施長江崩岸治理,采用聚酯碎石護坡、網面鋼絲鍍高爾凡等新材料和沉箱法等新工藝,強化長江崩岸治理實效,筑牢外洪防線。第二,堅持蓄排平衡,大力實施水系連通,通過八里湖與賽城湖連通工程、甘棠湖與龍開河連通工程及排水管網連通等,將城區各湖泊有機聯系在一起,充分利用天然調蓄空間,滯蓄城區澇水,同時在臨江建設八賽樞紐、白水湖泵站、琵琶湖泵站等排澇泵站,提升澇水外排能力,蓄排平衡體系初步建立。第三,大力實施甘棠湖、南門湖兩湖綜合治理工程,通過改造環湖管網、新建雨水調蓄池和循環中心,大幅削減雨季溢流污染,各指標入湖污染削減率達80%以上,并實施湖底清淤工程,重建湖底水下動植物生態系統,全面提升兩湖自凈能力,修復周邊水生態。第四,投資144億元,高標準實施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對中心城區排水管網進行了全面排查和改造修復,持續疏通“毛細血管”。工程實施以來,累計新建雨污水管網745公里,修復管網256公里,完成小區管網改造338個,通過工程實施,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等指標已提前完成三年示范期目標。
三是堅持資金統籌,做到“四個一點”。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是基礎,資金是保障。通過“四個一點”統籌建設資金,有效保證了項目順利實施。第一,“中央資金補一點”。修訂了《九江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中央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資金的使用范圍和監管辦法,嚴格審核撥付流程,確保合理合規及時使用,2023年度中央財政下達的2.018億元專項資金已全部下達至各海綿城市建設相關項目,資金下達率100%。第二,“四個結合統一點”。結合城市更新、完整社區、老舊小區改造、歷史文化保護等工作,充分整合各項上級補助資金,既避免了重復投資,提升了資金的使用效能,又為項目合理籌集了資金,減輕了財政負擔。第三,“市區財政拿一點”。結合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和重點片區,科學謀劃年度重大城市建設項目,市區兩級財政合理共擔,協同推進項目加快落地。第四,“社會參與投一點”。出臺了《九江市關于運用綜合金融支持海綿城市建設的管理辦法》,今年5月又擬定了《九江市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的工作方案》,鼓勵多渠道籌措海綿城市建設資金,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海綿城市建設。2023年海綿示范項目總投資13.1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獎補資金2.018億元(占全年海綿投資的15.4%),統籌資金及市區財政共擔3.6億元(占全年海綿投資的27.4%),帶動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投資約7.5億元(占全年海綿投資的57.2%)。
民生為本,努力繪就海綿城市建設“新底色” 牢固樹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廣泛發動群眾共商共建共享,積極構建“人人參與、人人支持”的良好局面。
一是聽民意,共商海綿城市建設需求。在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建設之初,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區居委會和周邊居民代表進行前期會商,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鼓勵群眾積極參與項目建設的討論和決策,傾聽群眾聲音,尊重群眾意愿,確保示范項目建設內容真正符合群眾的利益和需求。如石化五區項目,在前期調研過程中,群眾普遍反映小區公共活動空間少,為此,九江利用小區周邊的廢棄三角地,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建成休閑綠地和活動廣場,將其納入小區管理,目前這一休閑廣場已成為該小區及周邊群眾夜間漫步和周末休閑的好去處,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普遍好評。
二是集民智,共管海綿城市建設質效。在示范項目周邊全面公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在市海綿辦定期和不定期的對海綿城市示范項目進行全過程監督的基礎上,建立群眾舉報制度,讓周邊群眾參與建設過程,監督項目質量和安全,提高群眾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是解民憂,共享海綿城市建設成果。堅持群眾不滿意、項目不驗收,每個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完工后,都會再次征求周邊群眾意見,對群眾不滿意的建設內容進行整改,直至回訪滿意才進行項目驗收。同時,大力開展海綿城市知識科普進社區、進機關、進校園活動,通過張掛宣傳畫(海報)、散發宣傳冊、播放動漫視頻等方式,對海綿城市的意義、作用、進展、成效等進行廣泛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形成了全民共建海綿城市的強大合力。
來源:建筑雜志社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