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是生態文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過實踐證明、可以有效推動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的一項重要制度。作為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近年來,安徽省宣城市積極推動小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堅持以補償為紐帶、以激勵為手段,構建了生態受益者付費、生態保護者獲償的利益導向機制,因地制宜形成“廣德模式”“郎溪模式”等一批創新實踐成果,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 青山有“價”、綠水含“金”,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生態補償作為一種環境經濟政策,能夠推動生態保護的成本和效益在不同區域和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公平分配,使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有利于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同增效。
目前,宣城市小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多基于流域上下游生態、經濟利益,由兩地政府自發形成,充分展現出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實現保護者與受益者的互利共贏??缡 ⒖h、鄉鎮三級橫向生態補償的“廣德模式”就是一個典型。
夏陽溪經由上游安徽省宣城廣德市盧村鄉石峻、石獅、高廟村,匯入下游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孝豐鎮夏陽村賦石水庫,是浙、皖兩省四村聯系的紐帶,水環境質量與上下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經上游宣城廣德市盧村鄉、廣德市生態環境分局與下游孝豐鎮多次協商,雙方達成流域生態共同保護共識。2022年,廣德盧村鄉與安吉孝豐鎮正式簽訂《浙皖兩省夏陽溪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實行安徽省首個跨省、縣、鄉鎮三級橫向生態補償。
協議規定,由下游孝豐鎮夏陽村每年設立考核獎勵基數30萬元,設置三處交匯斷面為考核監測點,實施出境水質月考核,若水質相關指標達到Ⅱ類水標準,即給予生態補償資金,專項用于流域、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等水環境保護工作。協議簽訂后,盧村鄉進一步嚴格落實水環境保護責任,扎實開展沿河“散亂污”企業專項整治、鄉村綠化工程、農村生活垃圾源頭治理等工作,鄉村綠化率穩步提升。同時,由上游村落采取結盟形式,組建聯防巡查小隊,常態化開展巡河工作。盧村鄉還投入80萬元實施污水處理項目,完成農戶入戶管網全覆蓋,石峻村引進老鴉潭漂流項目,通過社會資本對河道進行改建,并聘請專業人員對水環境進行全時段監察。目前,盧村鄉出境水質穩定達到國家Ⅱ類水標準,完成首筆30萬元考核獎勵兌現,孝豐鎮獲得浙江省生態獎勵資金2000余萬元。
堅持系統治理,鞏固提升生態補償工作成效 生態補償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優勢轉化為生態環境保護的治理效能,生態保護整體效益提升,既促進了上下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更惠及當地居民直接享受到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福祉,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宣城市跨市退養生態小流域上游“青蝦養殖”的“郎溪模式”就是一個生動縮影。
橫跨江蘇省溧陽市和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的洙漕河流域青蝦養殖業發達,大量養殖尾水排入洙漕河,影響下游天目湖水質。為保護天目湖的水質和生態,郎溪縣凌笪鎮與溧陽市天目湖鎮攜手探索生態保護補償模式,共同實施洙漕河生態小流域上游青蝦養殖塘生態治理工程。郎溪縣與江蘇天目湖生態水源地建設有限公司簽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退養費用協議》,先后退養青蝦養殖塘3000余畝,補償一次性退養補貼2000余萬元,并每年每畝支付流轉土地承包管理服務費,用于進一步涵養水質、處理生活垃圾等。退養后的蝦田經天目湖鎮承包接管,改造后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統一經營、規模化種植,提高了土地利用價值,將進一步發展綠色農業品牌。
為進一步做好生態修復后半篇文章,經深度對接,2022年,投資3000余萬元的洙漕河跨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三期工程完工,進一步對天目湖鎮、社渚鎮和安徽境內河道以及青蝦退養塘開展養殖基地整治與生態環境修復,經過濕地凈化、生態修復、植物保育、青蝦退養補償等工程,兩地生態環境質量有效改善。
2023年11月,宣城市印發《關于復制推廣長三角一體化生態保護補償創新舉措的函》,未來將深度挖掘提煉、梳理全市生態保護補償典型案例,進一步推動各地復制推廣,探索形成“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治理新格局。
作者單位:安徽省宣城市生態環境局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