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是集水和涵養水源的基本單元,如同大江大河的“毛細血管”,關乎整個流域的清潔通暢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作為長江徑流里程最長的中部省份,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湖北省開展了一場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生態綜合治理行動。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如何?近日,在武漢舉行的“長江高端智庫對話·2024”論壇活動上,來自湖北多個地市的政府代表,就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建設,交流分享工作成效和經驗。
十堰市茅塔河,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的重要支流。作為“南水”的源頭之一,茅塔河水質的變化,不僅關乎沿岸居民的生活質量,還影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數千萬居民的飲水安全。
“大庫清”還需“小河凈”。十堰市茅箭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梅海軍說,近年來茅箭區著眼茅塔河小流域綜合治理,堅持逐水而治,強化“農田源頭減負、溝岸戶系統治理、水源地生態修復、污水達標排放”統籌管控,確保茅塔河水質潔凈、生態優良。
在茅塔河流域的農村地區,茅箭區推動200余戶散居農戶進行水沖式廁所、三格式化糞池、沉淀池和小型人工濕地微動力治污“四件套”改造。在農村集中居住區,還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60套,推動農村污水收集率達95%。
確保一泓清水入庫,源頭污染不斷遏止,生態治理也在施行。為進一步凈化水質,茅箭區創新實施的“以菜凈水”水源涵養模式,在水庫建設6000余畝生態浮島,種植水芹菜、空心菜等蔬菜,抑制藻類生長,改善水環境。
從源頭治理到水源涵養,一系列措施不斷優化茅塔河水生態系統,構建起綠色的生態廊道。數據顯示,自2023年以來,茅塔河水質已由Ⅲ類提升為Ⅱ類及以上,氨氮等主要指標改善21%。
在位于江漢平原腹地的荊州市公安縣,崇湖小流域綜合治理正助力當地產業發展走出一條特色之路。
公安縣境內河網密布、湖泊眾多,農業資源富集。作為該縣第一大湖泊,崇湖流域涉及3個鄉鎮、13個行政村,農業產業以稻蝦種養為主,面積達9.3萬畝。
如何處理好養殖尾水,成為崇湖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關鍵之一。
公安縣副縣長畢永紅說,崇湖小流域共劃分為5個治理片區,公安縣采取“塘渠”“田渠”相結合的模式,在開展種養尾水利用上,一方面補凈水,通過改擴建泵站,保障養殖區域水量充足、水質達標;另一方面截排水,將種養尾水收集在生態溝渠內,實現種養補水和排水分離,防止種養尾水直接排入湖區。
養殖尾水精細化處理使得崇湖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助力傳統種植養殖模式綠色轉型,推動產業效益從單一向生態、生產價值耦合轉型。
據介紹,目前,崇湖流域內尾水排放已顯著降低,國控斷面水質由V類以下穩定在IV類以上。流域內,13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30萬元,新增50萬元收入村4個,百萬村1個,農村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5萬元,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鄉鎮2個,省級生態村莊3個。
水更清了,山更綠了,環境更美了……小流域綜合治理不僅帶來了生態“顏值”,還助推農文旅融合發展,進一步創造經濟產值。
初冬,位于恩施市龍鳳鎮的帶水河,岸綠景美,宛若畫卷。昔日,這里河口淤泥堆積,河道垃圾遍地,兩岸雜草叢生。近年來,恩施市積極推動帶水河小流域綜合治理,通過新建污水管網、人工濕地,改造養殖場、散養戶,使得流域生態“蝶變”,帶水河上游、下游水質分別穩定在Ⅱ類或Ⅲ類標準。
恩施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舒田說,小流域綜合治理正在推動流域綜合發展,當地積極探索多種產業發展模式,激活生態資源,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不斷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在杉木壩村,多肉植物產業發展勢頭正旺。據了解,杉木壩村引進湖北硒施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經營主體+農戶+庭院”模式,帶動村民發展多肉植物種植,拓寬致富道路。
通過與經營主體合作,村民李昌凱不僅在多肉銷售中獲得分紅和增收,還辦起了農家樂、開起了民宿,年增收5萬余元。“多虧了小流域治理,讓我有了更多的賺錢渠道。”他說。
據介紹,依托小流域綜合治理,帶水河小流域還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茶農增收,發展“共享菜園”、體驗式旅游基地等,豐富了旅游業態,帶動2000余人吃上旅游飯,旅游綜合收入超5000萬元。
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不止如此。極目荊楚,小流域綜合治理正以創新的理念、務實的舉措,結出累累碩果,描繪出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壯麗畫卷。
未來,湖北將繼續深化小流域綜合治理,讓更多的小流域成為生態治理的典范,為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來源:經濟參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