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周口市淮陽區鄭集鄉薛莊村村民在坑塘岸上休閑。徐啟峰攝
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該如何提高治理水平,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加快建設美麗鄉村?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作為典型的平原農區,逐步摸索出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協同治理路徑,成本低、易管護、可持續、效果好。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是典型的平原農區,人口近150萬,生活排污量大,污水處理水平卻不高,成為提升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的短板,亟待補齊。
傳統農耕區域怎樣突破黑臭水體圍村之局?經濟日報記者走訪淮陽區發現,變化正在發生,當地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合平原農區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新路子,生態環境持續得到改善,水清家美的田園新景正在古城初露端倪。
納污坑塘成功變身 走進初冬時節的淮陽區,田地里的冬小麥已陸續出苗,長勢喜人。得益于污水治理良好成效,今年夏天雖然抗旱形勢嚴峻,但當地多個村莊都找到了灌溉水源。“如果放到往年,我們這個坑塘早就見底了,而且臭得不能近人。”大旱之時,鄭集鄉官路邊村的如意湖還保持著一塘清水,讓村民張學彩欣慰不已。
如意湖水面狹長,狀如一柄如意。但就在兩年前,湖邊住戶的生活卻不如意。由于很多村民把排污管伸到塘中,垃圾傾倒塘邊,日積月累,水面不斷縮小,垃圾漂浮,臭氣熏天,塘邊一些人家被迫搬離。“這個坑塘不治理,人居環境提升就無從談起。”官路邊村黨支部書記胡海說。
2022年,如意湖黑臭水體整治工程實施。技術人員在村里鋪設主排污管,連到村民家中,建起一座污水處理站,可對收納的污水集中處理,日處理能力達50噸。他們還截斷伸向如意湖的所有排污管,從塘底挖出淤泥,拓寬塘岸,坑塘水域面積由原來不足8000平方米增加至1.6萬平方米。看著污水處理站排出的清水嘩嘩流入湖中,在湖邊休閑的村民張高見高興地說,“現在的如意湖大變樣了”。
經檢測,這個污水處理站出水達到河南《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一級排放標準,每月能向坑塘生態補水1200立方米,有效涵養了水源,實現資源化利用。污水處理達標了,坑塘生態修復就有了基礎,村民在塘里種荷養魚,營造出一片盎然生機,多年不見的水鳥也飛回來了。
薛莊行政村孟莊自然村與官路邊村緊鄰,當地在治理黑臭水體行動中,將兩個相鄰坑塘挖通,擴大水域,增強了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如今,坑塘淺水處種植蘆葦、荷花,深水處建設生態浮島,魚兒不時躍出水面,一片怡人景象。
傍晚時分,在塘邊散步的村民張曉麗告訴記者:“今年夏季抗旱,這個坑塘起了大作用,救活了大片玉米苗。以前我們可不敢用這里的水澆地,又黑又臭,生怕燒死了莊稼。”
這樣的可喜變化在淮陽區數百個黑臭坑塘里發生著。截污控源、底泥清淤、污水處理、生態修復,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村民生活污水變廢為寶,回補坑塘。如今,許多昔日的納污坑可養魚可種藕,對外出租能賺錢,成功變身景觀塘、經濟塘、生態塘。
多種模式各展所長 官路邊、薛莊的污水治理經驗,被稱作“村級處理站處理”模式。在淮陽區,共計建設82座村級污水處理站,總處理規模2500噸/天。
淮陽區治水,并非僅此一種模式。周口市生態環境局淮陽分局局長耿寶勇介紹:“村莊人口有多有少,位置有偏有近,地形不一,收水方式不同,決定著我們在污水治理中必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能搞‘一刀切’。在治污實踐中,我們探索出7種模式,各有所長,相得益彰。”
一條南北道路把劉振屯鎮紫荊臺村分成東西兩塊。西邊人口多,建起日處理能力達20噸的污水處理站,集中收納、處理村民生活污水,采用的是“村級處理站處理”模式。東邊人口少,只有十幾戶,便因地制宜采用“戶排戶用”模式,建起戶用濾池來實現污水處理。村民李本貞家的戶用濾池占地2平方米,設計處理能力為0.5噸/日,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已經足夠用了。“以前,日常產生的生活污水讓人頭疼不已;現在,污水經過這個濾池處理后,干凈衛生。”李本貞說。
“戶排戶用+資源化利用”模式在7種模式中設施最簡易,花費最少,效果卻不差。采取“戶廁沉淀池+生物降解+回流殺菌+生態處理”的治理方式,相當于把城市大型污水處理系統微縮后搬進農戶家里,出水水質達到河南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三級及以上標準,可用于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的灌溉用水。
目前,淮陽區共建設戶用濾池300座,投資約105萬元,由農戶自行管護,性價比很高。
除了上述模式,當地還有“納入市政管網處理”模式——針對市政管網末端的城鄉接合部和工業園區,將生活污水接入現有市政管網,統一收集至城鎮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鄉鎮處理廠集中處理”模式——在鄉鎮政府駐地建設污水處理廠,對生活污水進行集中收集處理。“三格式+生態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模式——適用于人口規模相對較小的村莊,通過建設大三格+微生化池或生態濾池等進行生態化處理。“小型設施分散處理+資源化利用”模式——適用于學校、養老院、企業、大型飯店等人員密集場所和排污大戶。“糞污回收利用”模式——適用于已完成戶廁改造、灰水有消納能力的村莊。根據實際情況,淮陽區讓多種處理模式各展所長。
“我們按照‘點、線、面’全域梯次治理思路,在農戶家里建設戶用濾池,村莊建設小型污水處理站,鄉鎮一級集中建設污水處理廠,戶用、坑塘、河流梯次遞進式污水處理模式逐漸成熟。”耿寶勇說。
據統計,自2021年以來,淮陽區累計籌集資金4.3億元,建設各類農村污水處理設施247座,治理黑臭水體286處、坑塘360個,惠及農戶10萬余戶,淮陽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2018年的24%提升到目前的61%。
持續治理清水長流 花大力氣建成的各種污水處理設施成效如何?使用單位最有發言權。
“村里污水處理站最大的優點是經濟實用,一天電費僅為12元左右。”胡海說,污水處理站安裝有太陽能光伏板,能夠平衡設施日常運行電量需求,僅有人工維護和設施運行費用,最大限度地縮減成本,讓村里用得起。
王店街道瓦關集村衛生室配套建有小型污水處理設施,設計處理規模為2噸/天,主要收集處理村衛生室及周邊約20人產生的生活污水,每天運行成本約為0.4元,村衛生室負責人杜安峰表示使用完全沒問題。
在淮陽,共有247座大小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人員僅有12人,智慧監管讓運維工作變得簡單高效。走進淮陽區污水治理智慧平臺控制中心,大屏上清晰顯示著247個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情況。除了定時巡查,技術人員僅需通過手機連接智慧平臺,即可遠程操控設備,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淮陽區還為每個坑塘精心選定塘長,讓他們擔起監管責任。黃集鄉孫橋村黨支部書記孫成勇兼任著村里的塘長,平時只要有時間,他就到塘邊轉轉,觀察環境變化,拍下圖片、視頻,并用文字記錄,發現異常情況立即上報。
多措并舉保證了長治久清。如今,淮陽區鄉鎮級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達到城鎮一級標準,村級污水處理站出水穩定達到河南《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二級及以上排放標準;戶用濾池出水穩定達到河南《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三級及以上排放標準。
“低成本、易管護、可持續、效果好”,平原農區淮陽逐步摸索出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協同治理之路,當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7種模式成功入評全國《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示范案例》。國內多個專家團赴淮陽調研普遍認為,其經驗對解決黃淮平原乃至中部地區農村污水問題具有極強針對性、指導意義和推廣應用價值。
“我們將全方位、無死角消除黑臭水體,讓清澈水域煥發活力,承載經濟發展,留住鄉愁記憶。”淮陽區委書記張建黨說。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