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再厲抓好災后恢復重建”“加快完善防洪工程體系”“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202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時留下殷殷囑托。
一年來,北京水務部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囑托,加快推進各項水毀修復工程建設,不斷提升工程防洪排澇能力,從規劃到施工,全力確保建設進度,嚴格把牢建設質量,為守護首都水安全筑牢堅實屏障,為打造韌性首都提供水利支撐。
錨定目標城市韌性再提升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發布,核心在于通過推動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構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是韌性城市的重要抓手。
在昌平區白浮泉公園,前來游玩的市民絡繹不絕。“重新開放后的公園煥然一新,不僅景觀綠化變好了,還新增了兒童游樂區、健身器材區等,游玩體驗更好了。”附近居民李彩華說。
白浮泉公園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承擔重要的蓄滯洪水任務,保障了周邊及下游城區的安全,但園內設施遭受嚴重水毀。在公園災后重建過程中,充分考慮“平急兩用”的使用需求,在設計中融入“韌性”理念,將蓄滯洪區構建成為生態韌性公園。
“公園水岸與新建水利設施密切結合,既提高水岸的防洪抗澇能力,又能提升蓄滯洪區的泄洪能力。此外,園內還種植了大量耐水濕的植物品種,不僅美化公園環境,還能在洪水期間吸收多余水分,減輕城市內澇風險。”白浮泉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
“把恢復重建與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緊密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災后考察時作出相關指示。
面對極端天氣多發頻發對城市各方面影響和威脅不斷增大的嚴峻形勢,如何增強城市抵御風險的能力?提升城市韌性成為北京等超大城市應對各種復雜挑戰、保障城市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可行路徑。
北京是全國首個將韌性城市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的城市。2024年2月獲批的《北京市韌性城市空間專項規劃(2022年—2035年)》明確,在災后恢復重建方面,抓緊開展水毀工程修復及能力提升,推進城市內澇防治,推廣建設透水式道路、下沉式綠地等海綿設施,讓雨水“留得下、排得出”。
北京水務系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聚焦“安全”目標,在推進災后恢復重建過程中,持續強化首都水安全韌性維度提升。北京按照“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從筑牢“上蓄”屏障、夯實“中疏”和“下排”通道、擴大洪水“滯蓄”空間、加強山洪溝道治理、提升防御科技水平等五個方面,補齊補強水利基礎設施短板,構建抵御洪澇災害的安全防線,全力筑牢首都水安全屏障。
“我們針對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抓緊抓實災后恢復重建,不斷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增強流域整體防洪保障能力;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手段,提升首都防洪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供排水設施保障能力,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多措并舉提升城市韌性。截至2024年12月底,北京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率已超過2024年既定目標36%,城市韌性保障進一步增強。”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冬修水利大建大治進行中 冬日的北京,和煦的陽光也抵擋不住寒風帶來的刺骨,永定河北京段沿線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在豐臺區盧溝橋不遠處,永定河盧三段綜合提升工程正在加速推進,成槽機揮舞著抓斗,深入地下挖土開槽,施工人員搶抓冬修水利黃金期,正在進行地下防沖墻的施工作業。
在門頭溝區妙峰山鎮水峪嘴村旁,寬闊的永定河河道內,施工人員正在鋪設鋼筋石籠,岸坡上挖掘機回填覆土的轟鳴聲不絕于耳,永定河山峽段綜合提升工程正在進行最后的沖刺。
“目前北京段項目投入管理及施工人員8800余人、機械設備1600余臺,我們搶抓秋冬施工黃金期,以災后恢復重建與綜合提升項目為重點,加快推進工程建設。”永定河流域公司北京災后項目建設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坤介紹。
永定河北京段全長約170公里,流經門頭溝、石景山、豐臺、房山及大興5個區,是北京地區重要的泄洪河道。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永定河承擔了排泄大量洪水的任務,為北京防洪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洪水中干支流河道及橋涵、堤壩等多處水工設施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
“大澇大災之后,務必大建大治,大幅度提高水利設施、防汛設施水平。”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妙峰山鎮水峪嘴村考察時指出。
在大建大治背景下,水利部會同北京水務部門科學規劃,積極爭取增發國債資金支持,高標準推進災后恢復重建。2023年,北京獲增發國債支持的水務災后恢復重建及防災減災能力提升項目共142個,總投資880億元,下達國債資金488億元,占全市國債資金的80%以上。
使命在肩,砥礪前行。2024年汛前,北京恢復重建類水利項目均已完工,受損水務工程防洪能力恢復到災前水平并有所提升,經受住了2024年汛期暴雨的考驗。其余能力提升項目正加速推進。
技術賦能防洪排澇再升級 技術和管理的深度融合是打造韌性城市的動力。
水清清,月圓圓,萬古盧溝佑安瀾……承載著厚重歷史的盧溝橋橫跨于永定河上,永定河盧三段便是指盧溝橋至三家店引水樞紐之間的河段。該區域是洪水從山峽出來之后進入北京平原段的咽喉地區,洪水流量通常較大。同時,它位于北京中心城區的正西方,左堤承擔著保護北京城區的重要使命。因此,這段堤防歷來是加固的重點。
“我們在盧三和盧梁段創新采用地下雙排剛性防沖墻工藝,隨著綜合提升工程的實施,未來,在永定河左堤,將建起一道雙層鋼筋混凝土防沖墻,阻擋洪水對堤岸的劇烈沖擊,為堤防裝上‘鋼筋鐵骨’。”永定河公司北京災后項目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王珺琳介紹。
在落坡嶺水庫,因備用電機在洪水中被泥石流沖毀,安全員趙楊與值班人員在暴雨中40分鐘接力,手搖啟閉機增加閘門開度。如今,已經修復完工的落坡嶺水庫,新增12套無電液控啟閉裝置,讓閘門可在電力中斷等緊急情況下也能實現快速啟閉。
在永定河官廳山峽段,新建成的現代化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借助由氣象衛星遙感和高精度測雨雷達、密集的雨量監測站、關鍵水文站點組成的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實現對云中雨、落地雨、河中水的立體化監測。2024年汛期,基于“三道防線”的監測數據和預報模型,北京水務部門面向社會公眾共發布洪水預警兩次、山洪風險預警11次、內澇積水風險預警7次,有效支撐洪澇災害應急救災、助力北京洪澇災害防御能力提升。
“中國式現代化,也包括水利現代化、應急管理現代化。”2023年,在涿州城東的白溝河治理工程施工現場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為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指明前進方向。北京不斷增強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場景應用,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打造優質工程、智慧工程,推動首都防洪排澇能力再上新的臺階。
“要繼續把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一件一件落實好,繼續為推動人民生活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而努力,讓老百姓今后的日子過得更好!”殷殷囑托猶在耳畔,聲聲關切鼓舞人心。“我們將繼續深化優化各項工作,進一步增強水務韌性城市建設和管理能力水平,全力保障首都水安全,為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貢獻力量。”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來源:中國水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