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烏鎮站位于太湖流域,茂林深處的取水裝置正實時采集水樣,并將數據傳送到一旁的水質自動監測站。
在自動監測站,新“上崗”的智能運維機器人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工作,對水質進行自動分析和監測。只見它將鏡頭對準檢測儀器,自動識別數據,甚至還可以自己打開對應的艙門來檢測儀器倉內的試劑是否用完。
“智能運維機器人的上線,在監控良好生態環境質量的同時,充分展示數字化技術在環境監測領域的優勢。”浙江省嘉興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助理工程師張怡平告訴記者,智能運維機器人運用多自由度控制、AI圖像識別等技術,可替代人工開展全天候的監控、巡視等多種運維與巡檢工作,推動管理由“傳統人工”向“智能驅動”的轉變,實現運維數字化、智慧化。
水質監測分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專業人士“操刀”。而對于多項技能傍身的智能運維機器人來說,可謂是輕松上陣。
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作人員發出指令后,機器人立即自主移動進入作業軌道,對周邊環境、儀器設備進行快速掃描,同時,機器人搭載的360度高精度相機對屏幕、閥門、試劑量等關鍵部件進行圖像采集,通過后臺圖像增強引擎和智能分析系統,實現關鍵區域的智能識別及故障檢測。
張怡平介紹,依托“智能駕駛艙”運維管理平臺多維度開展日常運維監管,機器人可以對人工運維規范性進行精準識別,對監測數據有效性進行精確判定,并對突發情況開展實時預警和初步分析。
近日,智能運維機器人就指正了一起因人工操作而導致的錯誤。“總磷試劑擺放錯誤,請核查。”張華是太湖流域桐鄉市烏鎮站的一位運維人員,他在接收到運維機器播放的語音提示后,發現將總磷標液錯放入總氮標液瓶,經改正,避免了問題升級。
據了解,水質自動監測站的運維工作目前全部采用人工現場巡查、質控和維護的方式開展,譬如檢查儀器設備是否正常運行,分析試劑是否用完需要更換,儀器設備是否需要校準和故障處理等等。運維人員每周至少去一次站點,每年達50余次。
智能運維機器人的智能感知,為水環境監管提供了一雙“慧眼”,精準又高效。“與傳統運維相比,自動站日常運維頻次可從全年50余次降至10余次,工作效率提升80%,運維人員可由每人每月管理3-5個站點增加至15-20個站點。”張怡平說。
“目前,這臺智能運維機器人能夠完成30余項運維任務,以人工運維輔以智能運維機器人,不僅可以解決人工運維頻次多、成本高、監管難等問題,還能有效減少人工操作次數、操作誤差和人為干擾行為,確保自動監測數據‘真、準、全’。”嘉興市生態環境局環境監測信息與輻射管理處處長周赦表示,接下來,嘉興將以水站智能運維為起點,進一步推進環境監測數字化轉型,加快構建現代化的環境自動監測體系。
近年來,嘉興以水生態修復為抓手,全力推進水凈、景美、民富的韻味江南美麗圖景逐步呈現。目前,國控、省控、市控斷面Ⅲ類及以上水質占比均為100%,7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繼續保持100%。而這一江南水鄉原生態水系景觀與風貌,將在智能監管之下得到更好的保護。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