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蕪湖市灣沚區薛池村采用慢速滲濾系統工藝治理后的水環境。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將農村黑臭水體作為群眾家門口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納入民生實事強力推動整治,并要求2026年年底全面消除黑臭。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累計完成3724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治理面積約2070萬平方米,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安徽省生態環境廳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治理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人居環境增添亮色,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畜禽糞污、農業面源污染、工業和服務業廢水等系統治理,強化治理措施銜接整合,實現“治理一個水體,改善一方環境”的目標,完成治理的水體碧波蕩漾,蝶變煥新的圖景次第呈現。部分水體自凈能力明顯增強,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恢復,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畫卷徐徐展開。
阜陽市潁州區工作人員自豪地說:“現在,老百姓又愿意到河里淘米、洗菜了,這種場景已經很長時間沒看到了,只要老百姓滿意,再辛苦也值得。”
多點發力,完善政策機制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安徽省制定出臺《安徽省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并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作為農村環境整治的突破口,并納入民生實事,把集中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突出問題列入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的重要內容。各地成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強力推進治理工作。
堅持規劃引領,完善標準體系。統籌近期和長遠、治理與管護的關系,修訂并實施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明確治理目標和優先治理區域。制定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指南、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水產養殖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技術指南和農村黑臭水體底泥清淤指導意見等規范性文件,推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規范化、科學化。
健全工作體系,強化監督檢查。建立健全協同配合、督查檢查、定期通報工作機制,齊抓共管、合力共治格局逐步形成。生態環境部門將農村黑臭水體等問題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警示片關注的重點內容,推動各地各部門履職盡責,并組織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常態化摸排調研;水利部門將農村黑臭水體等小微水體納入河湖長制管護范圍,完善水體巡查和保潔制度;農業農村部門開展“萬村清萬塘”暨常態化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定期打撈清理水體垃圾、漂浮物;住建部門合理布設生活垃圾收集設施,及時清理轉運垃圾。
加強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省直相關部門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定期會商研究,在資金統籌、工作部署、試點示范上積極配合,形成了“共下‘一盤棋’”的良好態勢。淮北市人大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納入監督重點項目清單,市委督查考核辦公室、市民生辦定期督辦。淮南市紀委將農村黑臭水體納入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的內容,聯合市生態環境局多次開展摸排調研,建立問題臺賬,共同推動治理。
多措并舉,科學開展治理
安徽省堅持內源與外源同治、治理與修復結合,逐步消除外源污染,提升自凈能力,水體水質得到較大改善。
全面控源截污,在“正本清源”上下真功。水體黑臭表現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安徽省注重源頭管控,堅持“一水一策”,分類實施控源截污。宿州市國家試點項目采用資源化利用、納管、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等方式,有效解決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問題,共完成89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蚌埠市完善“農戶集中投放、服務企業收運、市縣統一處理”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淮南市建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對畜禽養殖場(戶)開展核查,嚴防畜禽養殖污染。
實施水系連通,在“活血化瘀”上想辦法。各市采取明渠、暗管或新建引排水設備等方式,疏通堵塞、連通水系,給干涸溝渠引來活水,為斷裂水系注入生機。阜陽市潁州區按照“分片引水、分區治理,上引下排、西進東出,調蓄設置、節點控制”理念,計劃將區域18條主要溝河互聯互通。目前,已投入1.76億元,三塔集片區水系連通工程初見成效。
恢復生態系統,在“強根健體”上用實招。黑臭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水體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各地把恢復水體生態系統作為用力方向,著力構建水下有魚、水中有草、水上有鳥的良好生態。蕪湖市灣沚區上水村和淮北市相山區程閣村在村莊水循環通道中構建“貝魚草菌藻”立體生態凈化系統,優化水生動植物群落結構,讓曾經的臭水坑變成景觀塘。
加強長效管護,在“休養生息”上做文章。黑臭水體治理既要限期見效也要久久為功。安徽注重長效管護機制建設,完善水體巡查和保潔制度,實施常態化摸排、網格化管理,治理成效基本得到保證。亳州市建立市級抽查督導、縣鄉村三級包保、鄉鎮常態巡查的“1+3+1”巡查管護隊伍,定期開展水體巡查管護。蚌埠市出臺農村黑臭水體巡查工作制度,構建市級有督導、縣區有排查、鄉鎮有管護的三級責任體系。
多管齊下,提升治理成效
積極發動群眾。人民群眾是黑臭水體治理的受益者,更是治理的參與者、監督者。安徽省多措并舉鼓勵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支持治理工作。蚌埠市淮上區在省級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工作方案制定過程中,發放調查問卷,逐戶征求村民意見,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確保方案科學合理。
多方籌集資金。運用零基預算改革成果,省級財政每年統籌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各地采取整合涉農資金、申請專項債等方式,多方籌集資金。阜陽市潁上縣發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專項債”2.078億元,支持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淮北市財政連續3年每年列支300萬元,“以獎代補”用于鄉鎮污水處理廠(站)運營維護,撬動所屬縣區投入1.41億元。
堅持管用結合。安徽省積極踐行“誰治理誰受益”“誰管理誰受益”理念,采取多種方式,把農村水體管起來、用起來。阜陽市注重“以管促治”,安排農村公益崗位,加強水體日常巡查管護,及時打撈清理水體及周邊垃圾、雜草等,保持水體干凈整潔。蚌埠市五河縣鼓勵“以用促治”,將治理后的40畝池塘承包給農戶,用于魚、蝦、田螺等水產養殖和蓮藕種植,承包戶從每年增收的10萬元中拿出2000余元,用于水體日常保潔和水質保持,有效解決了“沒人管、沒錢治”的問題。淮北市、亳州市探索“以獎促治”,淮北市相山區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成效與積分兌換結合起來,激勵村民參與水體污染防治;亳州市蒙城縣采用“以獎代補”模式,當年計劃治理的109個農村黑臭水體于8月初全部完成治理。銅陵市義安區汪家墩自然村將收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小菜園、小果園,生活污水中氮磷資源變“廢”為“肥”,每年節約肥料100千克/畝、灌溉用水兩噸,庭院經濟得到較好發展。馬鞍山市當涂縣將治理好的農村水體發包給村民用于養殖,并推行水質保證金制度,讓農民成為水體的使用者、受益者和管護者,昔日的黑臭水體成為生態塘、經濟塘、景觀塘。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