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傳統排水運維模式,以人工作業為主,作業環境差、勞動強度大、且人員社會地位低;傳統排水管理模式則存在碎片化管理、管理底數不清、控源截污不到位等問題,影響水環境治理成效。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廣州深化城市排水體制機制改革,成立了廣州排水公司。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攻堅研發了一大批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清疏裝備,應用于多個作業場景,將科技創新的突破、科技成果的轉化作為推動排水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的強勁動能,助力廣州取得歷史性治水成果,以綠美廣州生態建設為牽引全面打造美麗中國城市范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年來,廣州水投集團廣州排水公司全力聚焦水環境治理硬仗,以科技創新和綠色低碳發展為導向,研發應用一大批數智化裝備,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廣州特色的超大城市排水治理之路,以不斷強大的現代排水保障水平,助力廣州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躍升。
一、小型智能清疏裝備量產應用,助力美麗城鄉建設
針對城中村人口密度大、工商業發達、街巷狹窄等管網養護難點,廣州排水公司自主創新研發小型智能化清疏裝備,填補內街內巷機械清疏作業空白。目前,已實現首批30臺量產并運用,有效解內街窄巷管網的各種堵塞工況,促使作業效率提升3倍,節省人工成本近70%。在此基礎上,創新駐點式清巡一體化工作模式,搭建“碼上辦”服務平臺,全面提升為民服務質效,以科技賦能推進城中村排水治理精細化,助力美好家園建設。

圖1 使用小型智能清疏裝備作業
“每天傍晚大家準備晚飯之時,便是我苦惱之時。”原來家住珠村大塘邊堂街的潘先生,在用水高峰時,生活污水從家里洗手間翻涌而出。為更徹底解決潘先生的困擾,廣州排水公司決定對潘先生家的排水“問題管道”進行工藝改造,并在施工期間,利用小型清疏裝備在窄巷持續提供管道打撈清理、水沖車高壓水槍沖洗等作業,盡可能緩解污水溢流、反涌等問題給市民帶來的困擾。“你們的工作,得到居民們的認可!”2023年8月21日,珠村村委工作人員及求助居民代表潘先生,將寫有“溯本清源紓民困兢兢業業解民憂”大字的錦旗贈予廣州排水公司工作人員,感謝工作人員為居民“排憂解難”所付出的努力,讓居民的幸福更有質感,讓城市的發展更有溫度。

圖2 在珠村村委門口獲贈錦旗
二、水下智能(不停產)清淤機器人多場景應用,鞏固美麗河湖治理成效
聚焦傳統泵站清淤易產生污水溢流、安全系數低、作業時效低等痛點,廣州排水公司集智攻關了惡劣污水環境作業下智能定位、導航、避障等技術難題,率先研發了國際領先的不停產清淤機器人,并組建了專業化隊伍,較傳統清淤方式作業時間縮減約30%,現場作業人員減少近50%。水下智能清淤機器人已完成泵站、深隧、渠箱等設施清淤約27宗,共清理淤泥約2978噸。其中,泵站、渠箱不停產清淤共減少污水溢流約1127萬噸(COD污染物約2048噸),有效鞏固水環境治理成效。截至目前,清淤機器人已獲得13項國家專利,榮獲廣東省市政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廣州市十佳管理創新項目等多項獎項,并入選首屆廣東省十大生態環境創新案例。
為保障城市排水安全大局,為廣州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2023年3月,廣州排水公司針對東濠涌深隧開展了首次非汛期專項清疏工作,通過智能清淤機器人+高揚程吸污車組合作業,突破了單一設備無法深入高縱深的主隧進行有效抽吸的極限,累計清出淤積物約358立方米,較為徹底地掃清了深隧系統運行中存在的積淤盲點,標志著國內首個深層排水隧道智慧化、機械化清疏作業取得重大突破,為行業提供了思路方案和示范樣板。

圖3 東濠涌深隧清淤作業現場圖
三、通溝余泥處理站高效運行,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曾經公司的通溝余泥處理處置工作只能外委,而龍歸通溝余泥處置站投入運營后,我們不僅基本實現了全自營專業化處置,而且還實現了資源化利用。”廣州排水公司相關負責人感嘆道。為加快先進綠色技術在排水領域推廣應用,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廣州排水公司于2023年建成并投入運營華南地區產能最大的通溝余泥處理站,切實填補了廣州中心城區通溝余泥集中處置缺口,有效助力“綠美廣州”建設。采用濕法分離脫水減量化工藝,集成4大核心處理系統、5套水循環管線及78種生產設備,對余泥進行3級深度處理,減量化率超70%,分離、清洗出的細砂,可直接作為寶貴的建筑材料使用,分離高燃值的有機物,可用于園林綠化,固體物質資源化率近65%,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效統一”。

圖4 龍歸通溝余泥處理站現場圖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廣州排水的奮斗目標。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快排水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導向,構建更具韌性的城市排水現代化治理體系,以高質量排水服務推動城市治水能級全面提升、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奮力在粵港澳大灣區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中作示范、當樣板。
來源:廣州水投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