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蘇北各地積極推進村莊水環境整治,以“以戶為單位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置”為目標,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地建設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提升運維管理水平,取得了顯著成效。以筆者所在的江蘇省新沂市為例,農村生活污水自然村治理率大幅提升,建設設施數和覆蓋農戶數量有了顯著增加。
然而,盡管投入了大量的治理資源,一些村莊內部的黑臭水體問題卻未能得到立竿見影的改善。在筆者看來,村莊水體空間變小導致自凈能力變差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村莊的發展進程中,自然水體面積遭到嚴重擠壓。村民建房擴院、村莊道路修建等占用了大量水體空間,使得河道溝渠變窄,水流速度減慢,污染物滯留時間延長,污染物濃度上升,水質進一步惡化。
同時,自然水體面積的縮小破壞了原有的水生生態系統,減少了生物多樣性,削弱了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
此外,村莊汪塘水體面積逐年減少,生態容量降低,調節水質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也隨之削弱。隨著村莊發展,生活污水、農業和工業廢水增多,現有的水體水生態容量難以有效稀釋和降解這些污染物。
鑒于此,筆者認為,生態擴容是破解村莊水環境困境的關鍵路徑。生態擴容能夠增強水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與調節能力,為水生生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繁衍空間,促進生物多樣性的提升,使村莊水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健康。我們應持續探索、不斷實踐,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擴大農村水環境容量,讓鄉村的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
首先,大力種植水生植物。蘆葦、菖蒲、睡蓮等水生植物能夠有效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同時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棲息之所,優化水生態環境。
其次,積極實施水系聯通。通過打通斷頭河、拓寬河道等方式,讓水系更加暢通,增強水體流動性和自凈能力,實現水資源合理調配與高效利用。
第三,有序開展退圩還湖。恢復湖泊汪塘的自然生態功能,擴大村莊濕地的調蓄能力,提升生態容量,重塑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在實施生態擴容的過程中,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至關重要。一方面,要強化村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制定完善的村規民約,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水環境治理與保護。另一方面,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保障整治工作持續推進。此外,還需加強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形成整治合力。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