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套便攜式溯源監測設備,可同時監測COD、氨氮、高錳酸鹽、總磷、溶解氧等多項指標,便于我們及時掌握點源水質情況,為后續建立‘水基因’圖譜庫奠定基礎。”近日,在山東正大菱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外排水口,濟寧市梁山縣“一河兩湖”水環境精細化監管平臺運維人員一邊熟練地操作監測設備,一邊向記者介紹。
及時開展新增點源水質監測,建立完善覆蓋轄區各行業企業的“水基因”圖譜庫,是梁山縣依托“一河兩湖”(黃河、南四湖、東平湖流域)水環境精細化監管平臺,深入推進水環境治理的重要一環。
濟寧市生態環境局梁山縣分局(以下簡稱梁山縣分局)黨組書記、局長馮國慶介紹,近年來,梁山縣聚焦全域治水,積極引入“高精尖”前沿治污技術,建成“一河兩湖”水環境精細化監管平臺,基本實現污染物監測感知“全要素、全天候、全覆蓋”,為鞏固提升水生態環境質量保駕護航。2024年,轄區國控鄧樓斷面再次實現月月達標,南水北調東線梁山段優良水體比例達到100%。
建立“水基因”庫,實現精準“斷案”溯源
2025年新年伊始,梁山縣分局水生態環境科主動對接執法大隊、許可科,了解全縣新增排水企事業單位數量、類型、排放去向等信息,隨即聯合“一河兩湖”水環境精細化監管平臺運維團隊,對新增涉水單位開展全覆蓋采樣檢測,形成各自特有的“水基因”圖譜。
馮國慶介紹:“近幾年,我們持續收集全縣各行業企業和河流斷面水體標本,通過數字衍生技術,將水質數據轉化為具有行業特征的‘水基因’圖譜,對新增污染源及時補充監測,對既有污染源每年更新監測,構建形成獨具梁山特色的‘水基因’圖譜庫。”
依托固定水質監測站和便攜式監測儀器等“水基因”溯源監測設備,一旦發現污染現象,可迅速讀取在線數據或現場采樣監測,與本地“水基因”庫進行比對,迅速鎖定污染源頭,形成“斷面—水體—污染源”全鏈條監測溯源技術體系。
目前,梁山縣“水基因”圖譜庫已有132個單元水質信息,涵蓋轄區屠宰、淀粉、制藥等全部涉水行業,為強化河湖環境監管、提升流域治污水平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濟寧市梁山生態環境事務中心副主任徐進介紹,梁山縣轄區內河湖縱橫、河網密布,鎮域斷面設有18處,這些斷面的水質優良情況,代表著各鎮街年度水污染防治成績。
“對于跨境河流來說,尤其是穿過較多鎮街的河流,往往會產生監管分歧,一旦出現水質超標,上下游、左右岸各有各的理由,誰都不承認污染了河道。以前,單純依靠人工排查很難發現隱蔽排口,有排口也難以準確斷定是否排水,無法達到環境監管時效性要求,‘斷案’結果難以‘服眾’。”徐進說。
而今,“水基因”設備讓“斷案”變得輕而易舉。通過對河道微污染水體取樣,導入本地“水基因”庫,比對各轄區排水單元、排口類型,即可實現精準溯源,各鎮街不再有怨言。
強化科技賦能,推進水環境智慧管控
靜謐的河面上,一艘酷似水上轎車的無人駕駛環保巡邏船正游弋前行,遇有疑似排口,即抵近觀察,駐停監測。在梁山縣分局“一河兩湖”水環境精細化監管平臺中心,工作人員在駕駛艙遠程遙控,面前呈現實時河道畫面。這是記者現場看到的一幕場景。
據了解,梁山縣智能監管無人駕駛環保巡邏船以5G技術、攝像系統為基礎,可無延時傳回河道畫面,支撐水上排口巡查;集成定位、導航與控制設備,可通過規劃巡航路線和駕駛艙遠程遙控,解決常規手段無法直接監測某些點位的問題;搭載氨氮、總磷等12項水生態環境指標監測設備,實時監測并智能分析,實現河道水質狀況高效巡查、實時感知,有力確保區域水環境安全。
在梁山縣“一河兩湖”水環境精細化監管體系中,無人監測船與“水基因”圖譜庫都是實用好用的關鍵“組件”。
截至目前,梁山縣“一河兩湖”水環境精細化監管項目已布設微型多參數水質監測儀及配套組件27套、閘口監控設備24套,配備應急現場檢查設備2套、無人船1套,融合衛星遙感信息數據、高分辨率氣象信息、水質微站數據、無人監測技術、移動監測設備等高科技設備和技術手段,構建形成全縣水環境智能化監控體系。
“我們在重要河流湖泊斷面布設的監測設備,監測周期達小時級,實現對水質變化的實時、準確監測。便攜式移動溯源監測設備可對多參數濃度進行實時監測,并支持水基因圖譜處理與水基因溯源,有力彌補了固定監測手段的不足,大幅提升了巡檢效率及移動指揮能力。無人監測船實現河道隱蔽角落、人力無法到達區域河道水環境巡查,是對人工巡查的有力補充。”平臺運維單位有關負責人楊川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基于污染源數據、水質監測網絡數據,平臺可對污染物濃度進行實時匯總跟蹤,自動識別重點污染區,跟蹤并分析異常污染特征,掌握水質變化規律,及時監測、發現和響應污染問題,實現“預警—提醒—轉辦—核查—反饋”閉環監管,打造流域水環境實時監管“千里眼”。結合水動力模型及污染擴散模型,還可實現快速模擬污染物遷移擴散過程,進而輔助實現水環境污染事件預警目的。
為充分發揮平臺作用,梁山縣分局聯合運維單位,成立了“一河兩湖”水環境精細化監管平臺運營專班,堅持“監測+監控”“巡查+督導”“人防+技防”“線上+線下”相結合,強化環境感知,開展每日巡河,及時清查水質水位變化、沿線閘涵封閉、南水北調調水、河道內水草浮萍垃圾清理等情況,為水環境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024年,平臺產生水質數據150余萬條,專班人員累計巡查梁濟運河1178次,巡河里程5300公里。巡查溯源發現生活污水直排、污水管網溢流、河道河岸垃圾等影響水環境的風險點186處;經平臺、通告等形式下發307次整治信息,有效支撐了全縣水環境管理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進水環境監管數字化賦能,充分發揮現有智能監測系統作用,實現水環境監管的可視化、智能化、精細化,穩步提升水環境監管水平,為重點河流智慧化監管探索有效路徑。”馮國慶說。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