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貴州貴陽,蜿蜒219公里的南明河,曾是當地市民記憶中“失去生命的河流”,如今卻以魚翔淺底、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之姿,成為流域綜合治理的突出成果。
這條承載著城市記憶的河流,歷經十年系統治理,不僅破解了喀斯特地貌下流域治理的國際難題,更以“治水、興業、惠民”的協同效應,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20世紀末,南明河因污水超排、生態補水不足等問題,中心城區段水質長期處于劣Ⅴ類,部分重要支流水體黑臭。彼時,沿岸居民飽受刺鼻惡臭困擾,流域內生物多樣性幾近消失。
2013年,貴陽摒棄傳統“末端截污”思路,創新“系統治理+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系統”技術路線,以“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近回用”為系統規劃理念,實現了污水資源化利用與生態補水的雙重突破。在南明河流域沿岸建設的24座下沉式再生水廠,與傳統大集中模式相比,不僅節省投資52億元,而且每年節省調水費用1.5億元。
2025年初的監測數據顯示,南明河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水生生物種類恢復至治理前的3倍,沿岸建成生態公園12個,形成連續10公里的濱水慢行系統。
南明河治理帶來的不僅是環境改善,更催生了“水生態+”經濟模式。近年來南明河濱水經濟帶發展迅速,已成為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目前,南明河沿線已形成了甲秀樓、貴陽大劇院、河濱公園等多個商業和文化節點,結合貴陽市人文歷史、民族風情、科普教育,著力提升南明河水文化,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豐富的休閑和旅游體驗。以南明河為依托,周邊商圈及景區形成有效聯動,著力打造夜間經濟集聚區和夜間經濟品牌,傾力塑造項目成為西部都市休閑旅游的新名片。2024年,貴陽南明區累計接待游客3349.23萬人次,同比增長22.94%。
南明河的蛻變,將水環境治理與城市更新、產業升級統籌推進。從黑臭水體到生態廊道,從環境負債到綠色資產,南明河治理書寫“美麗中國”建設的美好案例。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