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背景 1、政策引領: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國家、省、市最新要求。
2、標準更新:2022年3月,《城鄉排水工程項目規范》發布,明確了雨水三套系統的實施路徑,有力促進了雨水排水系統建設理念的轉變。
3、示范城市建設:2021年廣州市成功入選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充分汲取示范城市建設經驗,完善城市雨水徑流管理體系。
二、規劃目標 2025年:45%的建成區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初步構建健康的雨水徑流管理體系。
2030年:80%的建成區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2035年:在排水防澇體系健全、水生態環境改善及雨水資源利用等方面取得新進步,總體消除防治標準內降雨條件下的城市內澇現象。
三、規劃主要內容 1、水生態安全格局
宏觀劃定水生態安全格局,分類制定規劃指引,嚴格控制開發強度;構建“八片六廊多節點”的海綿綠色基礎設施總體布局,并對應提出管控要求。
識別洪澇風險要素納入管控,保護排水防澇系統格局。
2、分區劃分
廣州市在九大流域和105個排澇片的基礎上,分別依據控規管控單元和徑流路徑,劃分出3003個海綿管控單元和2575個排水分區,實現規劃管控和運行管理的“雙線管控”。
3、排澇片規劃方案
(1)建成區排澇片:以問題為導向,統籌水安全治理、水生態環境保護、雨水資源利用。按照“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綜合治理”的思路,完善涉水相關設施。
(2)非建成區排澇片:以目標為導向,保護水生態格局。
4、實施保障
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銜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落實“五年一評估”制度;銜接國土空間詳細規劃,指標納入海綿城市專章。
完善保障機制:完善智慧化、人才、資金和社會參與保障機制。
來源:廣州市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