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千年治黃的主戰場、沿黃經濟的集聚區、黃河文明的孕育地。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凈水入黃河”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五項重點任務,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實施范圍:8個城市14個控制單元36個匯水范圍 這一方案的出臺,源于現實的需求。黃河河南段全長711公里,流域面積達3.62萬平方公里,見證了河南在水環境保護上的不懈努力。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黃河干流(河南段)水質及出豫斷面水質連續達到Ⅱ類。
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盡管我省在黃河治理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部分斷面水質仍不穩定,2023年以來,黃河干流小浪底水庫、花園口及劉莊等國控斷面個別月份水質還不能穩定達到Ⅱ類。為有效應對現有情況,全面推動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我省籌劃編制了該《方案》。
《方案》指出,此次我省“凈水入黃河”實施范圍為黃河風陵渡大橋國考斷面至劉莊國考斷面之間的干支流流域,涉及鄭州市、開封市、洛陽市、新鄉市、焦作市、濮陽市、三門峽市和濟源示范區。
為何如此劃分?河南省委黨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教授張祝平分析,風陵渡大橋位于河南與山西、陜西交界處,是黃河進入河南的“門戶”,可監測上游來水對河南段的影響;劉莊斷面則位于河南境內下游區域,是評估河南省內黃河水質治理成效的關鍵節點。劃定兩者之間的區域,體現了從“入口”到“出口”的全流程治理邏輯。
《方案》定下目標,到2027年,我省黃河干流水質持續穩定達到Ⅱ類、支流水質得到改善,入河總氮治理與管控持續加強,主要支流生態流量有效保障,水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提升,水環境風險安全可控,現代化水環境監管能力明顯增強。到2030年,我省黃河干流水質保持Ⅱ類,支流水質持續穩定改善,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成效、邁上新臺階。
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流域治理重點突出是《方案》亮點之一,在堅持系統治理基礎上,將治理范圍劃分為14個控制單元、36個匯水范圍,并從治理和保護的角度,將控制單元劃分為優先控制單元、重點控制單元、一般控制單元,將匯水范圍劃分為維持保護型、改善提升型、風險防控型,制定針對性的工程方案。
污水治理:城鎮鄉村齊發力,讓污水“無處遁形” 從城鎮到鄉村,從工業到農業,河南將全方位深化水環境治理。
在張祝平看來,目前,城鎮水環境治理主要面臨污水管網老化、處理能力不足、雨污分流不徹底、協同機制有待建立等問題。對此他建議,構建“水環境大腦”平臺,整合管網、污水處理廠、河道水質監測數據,利用AI算法預測溢流風險并自動調度應急處理設施。同時在人口密集區擴建污水處理廠,推廣“分布式污水處理站+人工濕地”模式實現全省全覆蓋。
關于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方案》提出到2027年,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新建不少于10座、改擴建10座,處理能力新增約30萬噸/日、擴增約20萬噸/日,新建污水管網不少于350公里,完成雨污管網改造約300公里。
在農業農村污染治理上,《方案》提出因地制宜采取納入城鎮管網、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工程與生態措施相結合等污水處理模式,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統籌推進農業種植、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著力解決農村黑臭水體問題。
工業污染一直是水環境治理的“硬骨頭”。如何平衡企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
“平衡的關鍵在于將環保從‘成本項’轉化為‘價值項’”,張祝平說,需構建“激勵約束并重、技術管理協同、多方利益共贏”的治理體系,避免“一刀切”關停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建議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治污邊際成本,利用市場機制讓環保投入產生經濟收益,最終形成“環保達標為—成本下降—競爭力提升”的正向循環。
針對工業園區和化工園區,《方案》提出開展工業園區污水收集處理、污水資源化利用、污水監測監管能力提升和“污水零直排區”建設行動,加快推進化工廢水“一企一管”或“多廠專管、明管輸送”。
節水控水:再生水循環利用,讓每一滴水“物盡其用” 節水控水,是“凈水入黃河”工程的重要一環。
公開報道顯示,河南黃河流域50個縣(市、區)建成了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域。5年來,全省沿黃干流建立沿黃濕地保護區5處、濕地公園35處,黃河流域建成自然保護地220個。
張祝平告訴記者,黃河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的27%,河南省作為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年均缺水達50億立方米。通過節水控水,可減少無效用水,將有限的水資源優先用于生態基流保障和關鍵產業發展。此外,黃河流域GDP約占全國四分之一,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超80%,遠超40%的國際警戒線,節水控水可破解“水瓶頸”,為中原城市群、糧食生產基地提供可持續資源保障。
《方案》提出深入實施節水控水行動。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力度,推進雨水集蓄工程建設,拓展礦產資源開采、地下工程建設疏干排水等非常規水源處理和利用渠道。到2027年,新增人工濕地處理規模約20萬噸/日,新增人工濕地面積約1000畝,新增再生水生產能力約6萬噸/日,新建再生水管網約100公里。
黃河河南段處于黃河“豆腐腰”位置,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調工作量大。“凈水入黃河”工程不僅僅是一項工程,更是一種責任。
如何加強跨區域、跨部門的協作,形成黃河流域協同治理保護體系?張祝平建議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聯動、多元共治”的協同治理體系。強化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能,建立河南與山西、山東的上下游區域聯動機制。
事實上,近年來,河南積極與山東、山西、陜西等省份建立合作,共同守護母親河。2021年,山東、河南兩省簽署黃河流域首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2024年4月,“魯豫”再度“續約”,省內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不斷推進,河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日漸完善。
張祝平表示,黃河流域協同治理需以“制度重構+技術賦能+利益再平衡”為突破口,通過全流域總河長制破解行政分割,依托智慧化監測實現精準管控,借助水沙權交易和生態補償調動各方積極性。
來源:大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