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春日微雨里的網湖濕地薄霧氤氳,駐足在施工完成后的南湖——下司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示范項目現場,只見碧波蕩漾、草長鶯飛。
清淤底泥,建成湖中小島,栽種綠植供鳥類棲息;岸畔,親水平臺依次鋪展,菖蒲、菱角、蘆葦等水生植物郁郁蔥蔥;上游,濕地潛流緩緩流淌……僅此一個項目,可實現年削減水污染物上千噸,極大增強網湖的自凈力。
重建水生態系統、重構水生態景觀、重構水生態功能……近年來,黃石市陽新網湖通過流域綜合治理實現生態蝶變,去年1月至12月,網湖年平均水質達到Ⅳ類標準,其中有4個月單月水質達到Ⅲ類,提前完成湖北省下達的“十四五”考核目標。
春水碧于天 “網湖近十年來的轉變不尋常。”站在巨大的網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環境整治區分圖前,網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柯賢泰講述著網湖治理的過往。
“2018年,新建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19處;2021年,在明港筑建生態環境人工島9座;2022年,在五爪咀實施生態修復工程;2023年,在網湖盛家咀實施生態環境人工島6座。”柯賢泰告訴記者,自2017年以來,當地政府斥資5億元開展大規模治理,還網湖一湖清水。
“以前,一到夏天蚊子撞臉,湖水都是惡臭味,水面藍藻爆發,顏色就和綠油漆一樣。”回憶起以前的場景,網湖村黨支部書記劉元勝感慨道。
劉元勝介紹,網湖村是一個靠水吃水的行政村,有村民3000多人,村民從事水產養殖、捕撈業、販魚等。隨著高強度投肥、高密度投苗的水產養殖興起,網湖水質快速下降、水草日漸消亡、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網湖治理迫在眉睫。2016年,全面中止網湖大湖的承包經營養殖行為,摸清周邊12個主要湖泊的權屬、經營管理情況,劃轉湖泊經營權,禁止投肥養殖,實施健康生態養殖,積極推進“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模式,進一步改善網湖周邊水域生態環境。
漁民“洗腳上岸”。政府通過實施漁民轉產安置計劃、推廣生態養殖等手段,一方面保障網湖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促進民生福祉提升。劉元勝介紹,如今,村里按人頭實施漁民生活補貼,成立巡湖隊安置上岸漁民,參與網湖生態養殖年度分紅,并組建網湖村經濟合作社捕撈隊。經過多年的轉型,網湖的水質越來越好,出產的生態鳙魚“游”進了超市生鮮的供應鏈;網湖村捕撈隊常年承接外省的漁業捕撈業務,村民的荷包越來越鼓。
眼下,59歲的捕撈隊隊長鄧乾福正帶著20多位捕撈隊員在山東菏澤開展捕撈作業。“每天有300多元的收入,我們在這里再干一個多月,就要轉戰上海市崇明島了。”電話那頭是他爽朗的笑聲,“在網湖邊住了大半輩子,看著網湖的生態越來越好,我們打心眼兒里高興。”
飛鳥相與還 網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五爪咀保護站前的灘涂上,鳥鳴聲聲,芳草萋萋。
作為最早一批來到網湖工作的護鳥人,網湖濕地保護區五爪咀保護站站長蔡華銳已在此工作了整整15年,他和同事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守護著留鳥歸、候鳥遷。
穿上厚底運動球鞋,背著背包,包里裝著單筒望遠鏡、柴刀以及面包、餅干、礦泉水等干糧,徒步30公里,一出去就是一天。蔡華銳說:“為了保護候鳥,我們每周要徒步開展3次鳥類巡護監測。工作就是看鳥、數鳥和救助受傷的候鳥。”
“白鶴是什么體型、有什么特性,鸛鳥有什么特點,我們一點點學習、做筆記,到現在,閉著眼睛都能把100多種鳥的特性和生活習性說出來。”蔡華銳說,關注候鳥在外人看來是一份清閑工作,但他們不知道里面凝聚了護鳥人的多少艱辛。
比如,巡護活動要采樣鳥類糞便,對疫病原開展監測,有時需要用上肛試紙檢測或腋試紙;巡查中要時刻關注是否有天網地籠、是否有樹木被濫砍濫伐,是否有受傷鳥類需要救治;巡護還需要做好環志工作,為候鳥佩戴定位器,監測鳥類的運動軌跡……
從去年以來,網湖濕地開始了一項新的探索——“留糧護鳥”。
去年年底,陽新縣富明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詩英先后兩次領到了來自網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發放的稻谷收購款。
入冬以來,隨著候鳥增多,網湖食物較少,大量越冬候鳥來到附近的稻田覓食,當地晚稻損失較大,種植戶只能不斷驅趕。
劉詩英心里充滿不舍:“候鳥吃掉了我們的晚稻,說不心痛那是假話。可候鳥每次被趕走了很快就飛回來,我們心里也舍不得趕。”于是,劉詩英找到網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協商解決辦法,最終,保護區通過按畝收購受損晚稻的辦法,既避免了劉詩英的損失,又為鳥兒們留夠了充足的口糧。
護鳥人的百倍用心,讓網湖成了鳥類棲息的天堂。蔡華銳介紹,10年來,白鶴增長到了400只、黑鸛增長到了70多只、東方白鸛增長到了350多只。去年年底,網湖濕地候鳥達到58種95310只,目前多數冬候鳥已經向北遷徙,但留在濕地的白鷺、黑水雞、斑嘴鴨等鳥類依然達到30余種近1萬只。
人水兩相安 從水岸修復到生態治湖,從含蓄水源到凈化水體,從改善水質到污染攔截,一系列加減并施的舉措,讓網湖實現“人水兩相安”。
近五年來,網湖累計實施各類項目19個,通過建設湖濱生態帶、水生植物群落、草坡入水式生態駁岸、生態溝渠等工程措施,治理網湖兩大入水湖。實施網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通過保護設施修繕、棲息地修復和智慧保護區建設提升保護能力、修復濕地。持續開展中央財政濕地資金項目建設,累計實施生態效益補償、保護恢復項目14個,資金超1.5億元,完成網湖水質降磷與水生態恢復項目、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以及賽橋湖水環境治理項目,進一步修復濕地生態環境。
為如期實現治理目標,近年來,黃石市完成雞籠山尾礦庫閉庫覆綠,恢復黃荊坳采石場植被,拆除橋東湖、五百畝、王港湖等處8000多畝矮圍,保護區周邊建立了8處鎮區污水處理廠;同時,開展常態化巡查和執法,對違規開礦、修路、棄土、建筑、侵占濕地、投肥養殖和捕殺野生動物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嚴厲查處。
通過5年的綜合施策,網湖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陽新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以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編制的《網湖自然保護區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19—2039)》為治理藍本,秉承“內源降磷、外源截污、長效治理”的治理思路,一手抓政策保護,一手抓工程治理,努力實現網湖水質持續改善。
具體而言,將加強核心保護區空間管控,全面實行核心湖泊禁養工程,謀劃網湖水生植被恢復工程,開展重點湖泊群生態治理,湖濱帶修復促進湖泊水生植物恢復,實現沉積物污染物化治理和濱湖植物帶恢復。同時,推動落實農業面源減肥控藥、生態水產養殖、畜禽養殖污染物資源化利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四大方案,推進城鄉污水處理廠和管網完善建設,開展生態港渠、入湖生態前置庫和人工濕地凈化區建設,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建立健全長效治理機制,促進網湖水質進一步改善。
柯賢泰表示:“目前,網湖濕地正在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們將繼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提升濕地保護、管理、科普能力,擦亮國際重要濕地生態名片,努力打造一流的自然保護區。”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