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處曾羞于見人的城市“傷疤”,如今正加速蝶變,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盛夏,成為市民親水打卡的好去處。記者昨日獲悉,由煙臺市政府投資工程建設服務中心負責建設的4處水塘水庫集中改造海綿示范項目,目前已全面進入“收尾”階段,計劃5月底前完成改造施工。其中,廣電大廈南水塘、青年公園水塘已完成總工程量的約90%,老虎巖水庫、天合城水塘已完成總工程量的約65%。
兩大要道交叉口“長出”打卡地
東邊靠著觀海路、南面緊鄰港城東大街,廣電大廈南水塘從誕生之日起,就注定是個“顯眼包”?!拔逡弧奔倨趧傔^,經行的市民便驚喜地發現,沿著水塘周邊,一座動靜皆宜的口袋公園已呼之欲出。
走在水塘北側的人行步道上,剛完成硬化的路面格外堅實,新移栽的喬木和灌木正恣肆地傾吐著綠意,濃密的樹蔭下,空氣格外清新。蘆葦、蘆竹、鳶尾、千屈菜等綠植給位于公園南側的水塘鑲上了一道“綠邊”,正在調試的太陽能噴泉式增氧設施汩汩噴涌著。待到水質完成凈化后,漫步在“氧吧”親水嬉戲,將成為居民度夏的新選擇。
然而,在水塘開啟改造前,這處萊山區中心難得的親水地卻一度“痛點滿滿”。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水塘沒有排水溢流系統,全靠天然地表徑流蓄水,“下多少雨喝多少水”;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東、南兩側的市政用水完全無法“滋補”水塘;水塘北側停車場地勢較高,地表雨水直接流入水塘,成了無從回避的污染源。水塘水體雜質多,周邊多半是泥土和雜草,既不美觀,也影響了水塘自身的凈化。
針對水塘的諸多“先天不足”,項目部逐一“開方治病”。在水塘周邊設置可進入式綠地,引導市民入內漫步;增設了650米長的透水健身跑道,下小雨時跑道能將雨水“照單全收”,“跑友”有了更舒適的路徑;遵循水塘的地域特點,劃分出兒童活動場地、心境花園、濱水休憩廊架等功能區,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在海綿城市設施方面,在市政路靠近水塘一側的人行道設置排水溝,降雨時將地表雨水引入內側植草溝,在地下管道連接水塘處設置前置濕塘,雨水經過凈化過濾后流入水塘,水質將從源頭上得以保障。
1.8公頃大水塘變身植物博物館
比起廣電大廈南水塘改造的“小而精”,同樣毗鄰交通要道、占地近1.8公頃的青年公園水塘,“脫胎換骨”更為徹底。
青年公園水塘有多難改?從最高的西面到最低的東面,高度差將近12米,水塘西側是車流滾滾的青年南路、南側是雙語實驗中學、東側是新西社區。水塘東北角處違建所排放的污水、密集的人流和車流、復雜的周邊環境,都是改造的“攔路虎”。
如何既要讓水塘恢復清潔透亮,又要讓市民樂享其中,還要兼顧地域特色?項目部從水塘周邊的松林找到了設計靈感,將松之態和水之韻作為設計符號運用到場地中,使自然與景觀共生共融。水塘周邊設計為濱水漫步區,主打一個“靜”;東邊臨近社區段打造為活力健身區,主打一個“動”。
步入青年公園水塘,動靜皆宜的氣場迎面而來。水塘中的潛流濕地種植了黃菖蒲、荷花、再力花、梭魚草、浮萍、睡蓮等植物,植物根系吸收水中的雜質,過濾介質中的大型細菌群落可以消耗和分解污染物,進而凈化水質。五角楓、柿子樹、紫薇、日本早櫻等高大喬木組成“舒心氧吧”,濱水漫步沁涼又暢快;繡球、小兔子狼尾草等以“保留”為基準,尊重地形現狀,豐富的植物層次營造出林綠花香、生態宜人的林蔭景觀空間,一年四季都有綠可看。
一塘一策打造北方“治水樣板”
身為北方典型的資源性缺水城市,煙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5,遍布主城區的149個水塘水庫,本該格外金貴,但由于常年失管,水面漂浮物堆積、蚊蠅滋生、水體黑臭等問題突出,成為城市羞于示人的“傷疤”。
問“塘”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將城市傷疤變成健步、休閑、親水的“打卡地”,無疑是城市經營從“放養”到“圈養”的有益探索。結合《煙臺市中心城區水塘水庫改造提升三年行動工作方案》,按照先中心、后近郊、再遠郊的原則,建立水塘水庫改造提升項目實施庫、儲備庫和論證庫,從實施庫中選取群眾關切、急需改造、效益明顯的水體,分市、區兩級率先啟動建設,打樣示范。從投資、設計、建設、維護、管理等方面探索路徑、積累經驗,為后續全面啟動水庫水塘改造提升打好基礎。
記者了解到,今年我市列入改造的水塘水庫,全部實行“一塘一策”。通過建設潛流濕地、表流濕地、一體化凈水等設施,凈化入塘水質,通過種植水生植物、增加太陽能增氧設施,整體提升水塘水質。對底泥進行清淤處理,修繕進出水口,控源截污,雨污分流,雨水消納,建立滲滯排蓄、水塘調蓄、太陽能增氧、排澇調度、植物調養,提升水塘整體水質,設置雨水花園、下沉綠地等海綿設施,構建生態駁岸及水生態系統。
改造水庫水塘,既是一筆生態賬,更是一筆經濟賬。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上述改造項目實施后,雨季可蓄滯雨水約120萬立方米,削減洪峰30%;旱季則能釋放50萬立方米凈化水源,滿足城市多元用水需求。項目整合了生態補水、濕地保護等工程,形成完整的水系網絡,實現“防洪抗旱—生態修復—水源供給”三重功能一體化。特別設置了智能分流系統,將道路雨水經前置塘凈化后引入水庫,既能緩解內澇又能補充水源。目前,修復后的水域水質提升了2個等級,生物多樣性增加40%,同時可為周邊區域降溫2-3℃,成為城市“綠色空調”。這種“多水聯調、生態優先”的治理模式,既保障了用水安全,又提升了城市韌性,為北方缺水城市提供了可復制的治水樣板。
來源:煙臺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