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防洪(潮)排澇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由市水務局印發實施,《規劃》按照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市發展定位,規劃至2035年構建起安全可靠、通暢穩固、低碳韌性、智慧高效的高質量防洪(潮)排澇體系。
目前,廣州市防洪、排澇體系基本形成,防洪標準基本達到50~200年一遇;城市治澇標準基本達到10~20年一遇,但防洪排澇工作仍面臨挑戰。
《規劃》提出,廣州市位于珠江流域尾閭,外有流域洪水過境,內有本地暴雨致澇,北有山區洪水入城,南有臺風暴潮侵襲,同受洪、潮、澇三類水患災害威脅。根據不同水患成因,規劃提出“上蓄、中泄、外擋”的防洪體系總體布局,系統提升全市防洪(潮)排澇防御能力及超標準雨洪應對能力。
《規劃》將廣州市域范圍劃分為6個重要防洪保護區,分別是廣州中心城區防洪(潮)保護區、珠江河口濱海防潮保護區、東江北干流防洪保護區、流溪河中下游防洪保護區、增江下游防洪保護區、兩涌一河防洪保護區。
廣州中心城區防洪(潮)保護區防洪標準為防御北江300年一遇、西江200年一遇洪水。廣州城市治澇標準為20年一遇。對于遭遇澇災后損失嚴重、影響較大澇區,治澇標準適當提高至50年一遇。
全市以105個排水片區為單元,因地制宜構建排澇工程體系,由內河涌、調蓄工程、排澇泵站組成,上下游分別與市政排水工程體系、流域防洪(潮)工程體系相銜接。結合廣州自然地貌特征,105個排水片區可劃為三類,即北部山林生態區、中部中心城區及南部平原河網區。規劃按“拓通道、散調蓄、強泵排、定豎向”的排澇思路,加強藍綠灰一體化海綿城市建設,消除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的易澇點,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