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省委網信辦、央廣網舉辦了“‘豫’見美麗”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數家媒體記者深入許昌、周口淮陽、信陽、南陽內鄉、鄭州等地,用鏡頭定格綠水青山,以筆墨書寫治理篇章,多角度、立體化展現美麗河南的生態畫卷。
在鄭州,記者們實地探訪了其打造“再生水+清潔能源”梯級循環利用的鄭州特色,深入了解鄭州破解“水困局”的有益探索,感受城市“第二水源”激活綠色發展新動能積極成效。
鄭州是如何做活“水文章”,打造再生水循環利用的鄭州模式的呢?在守護黃河方面,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水缺能高雙承壓,中原綠城探新路 作為千萬級人口省會,鄭州長期面臨“水荒”與“碳考”的雙重挑戰。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僅12.3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96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20,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極度缺水警戒線,水資源短缺程度在超千萬人口城市中尤為突出。
同時,傳統燃煤供熱與電力消耗模式下,能源結構亟待優化,如何在缺水型城市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與低碳轉型,成為擺在鄭州面前的必答題。
三水聯動破困局,機制創新激活力 鄭州以再生水“資源性+能源性”雙重屬性為突破口,構建“提能—利用—補水”的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循環體系,探索出一條城市綠色發展新路徑。

圖為鄭州市再生水廠排水現狀。
廠網協同提能,構建循環基石。鄭州中心城區7座再生水廠與污水處理廠合建,形成220萬立方米/日生產能力,出水水質優于地表水IV類標準要求。通過完善再生水管網布局,再生水不僅用于電廠冷卻、市政保潔、河道補水等常規領域,更突破性地將穩定水溫(冬季15℃、夏季25℃)轉化為清潔能源,為能源化利用奠定基礎。
能源化利用破題,打造低碳樣本。依托再生水源熱泵技術,鄭州開啟“污水鏈”向“能源鏈”轉化實踐。以2012年高鐵東站項目為起點,該技術通過壓縮機少量電能驅動,實現再生水與空調水的熱量交換,形成“提能不耗水、利用無污染”的供冷供熱模式。截至目前,地鐵五龍口停車場、鄭飛集團科研樓等10余個項目相繼投用,服務面積超375萬平方米,年節約標準煤3.2萬噸,減少碳排放量8.1萬噸,成為北方城市清潔取暖的典型范式。

圖為鄭州市中心城區清潔能源項目現狀分布圖。
政策賦能創新,激活市場動能。鄭州將再生水利用納入城市水資源統籌規劃,構建“政府建網、企業建廠、專業開發、市場經營”的利用模式,還通過編制《鄭州市再生水利用專項規劃(2021—2035)》《鄭州市推進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6年)》《試點實施方案》等,與“雙碳”目標深度銜接;同步推進《鄭州市再生水價格管理指導意見》《鄭州市再生水利用管理辦法》等文件的起草編制,以剛性約束推動再生水替代常規水資源。在中心城區的示范帶動下,鄭州下轄縣(市)逐步復制推廣,形成全域協同的再生水循環利用格局。
“三生”共贏展新貌,黃河流域樹標桿 鄭州再生水利用實踐實現了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協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解決方案。
在水資源節約層面,鄭州再生水利用有效緩解城市供水壓力的同時,減少地下水開采,助力維持黃河流域水資源平衡。鄭飛集團科研樓等項目通過替代淺層地下水,年節約地下水資源超30萬噸,為沿黃城市地下水保護提供示范。
在低碳轉型層面,2024年,鄭州市主城區再生水利用量約4.49億噸,利用率約55.57%。龍湖金融中心供冷供熱等項目形成的“污水熱能開發—集中供能—低碳建筑群”模式,為黃河流域城市綠色基建提供技術路徑。
在生態修復層面,再生水作為河道補水源,年補水量超4億噸,顯著改善賈魯河、金水河等城市水系水質,提升水生態自凈能力,助力鄭州構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格局,為黃河支流生態修復提供范本。
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節點城市,鄭州以再生水利用為支點,撬動水資源節約與能源結構優化雙重杠桿,既破解了自身“水缺能高”的發展瓶頸,更以區域示范效應帶動沿黃城市協同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與綠色低碳發展。這一實踐印證,在資源約束型城市,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突破,可以極大地促進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共贏,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落地提供生動的“鄭州樣板”。
來源:河南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