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回聲報》網站6月16日刊登記者拉斐爾·巴萊涅里撰寫的題為《在中國,治理長江污染是一項艱巨浩大的工程》的報道,編譯如下:
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縣城,長江游輪經過這里,在蜿蜒的江水上航行。在這個初夏的美好日子里,巫山碼頭的游輪載滿游客。巫山縣這座中國西南部的城鎮就坐落在亞洲最長河流長江那壯觀的峽谷中。
旁邊,幾艘顏色鮮亮、樣式有些特別的藍色小船也正等待解纜起航。
自2003年起,巫山便配備了一支由數十艘清漂作業船組成的船隊。它們肩負的使命是清理長江,每天出發“捕撈”污染長江的垃圾,包括塑料、樹枝、碎木片……每年5月至10月的汛期是最為棘手的階段,季風帶來的暴雨將周邊城市和山上的各類垃圾沖入長江。
得益于船上安裝的自動過濾系統,該清污工程每年可打撈處理2萬余噸垃圾。巫山縣為治理其管轄范圍內55公里長的長江干流江段,每年投入上百萬元人民幣的專項資金。
在這項浩大工程啟動20年后,巫山縣開始收獲治理成效。根據中國水質標準體系,長江巫山段干流斷面水質已連續8年保持Ⅱ類標準、總磷濃度連續11年下降。
中國擁有1500多條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和七大水系。因此治理水污染問題對中國至關重要。據了解,長江流域擁有中國35%的水資源量。超過4億中國人生活在長達6300公里的長江沿岸。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數據,長江流域還提供了全國一半以上的淡水魚和三分之二的水稻產量。
過去40年,快速的城鎮化進程和狂飆突進的經濟發展等都給長江流域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影響。
然而問題遠不止于長江。根據2014年《自然》周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國全國范圍內的水污染每年導致大量水資源無法利用。
在此背景下,中國自新世紀以來不斷加大長江治理力度。2002年,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標志著中國水治理的重要轉折。隨后在2015年,中國制定階段性目標:到2020年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到203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
為此,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關停沿江污染企業、淘汰老舊燃煤船舶、在全國范圍內任命30萬名地方官員擔任“河長”……2021年,中國還實施了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為期十年的生產性捕撈禁令。
巫山縣生態環境監測站站長魏嵬表示:“在巫山,長江沿岸5公里范圍內禁止任何工業企業入駐。”在宜昌,曾經沿江而建的工廠也已被遷離,原址改建成了公園,如今市民們常在此遛狗、打太極拳。湖北省官員表示,截至2024年,該省已完成470多家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工作,并騰退岸線近150公里。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余國東表示:“長江干流禁捕后,監測到的魚類品種增加了47種。”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