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一座因“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的城市正以綠色為底色,描繪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壯麗畫卷。甘肅省張掖市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全面推進美麗甘肅建設的實施意見》,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立市之本,用實干與創新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答卷。
綠色理念筑基,生態顏值持續煥新 2024年,張掖市生態環境質量交出亮眼“成績單”:扣除原料用能后,能耗強度下降2.1%,PM10濃度降至53.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06%),PM2.5濃度24.31微克/立方米(同比微降0.08%),優良天數比率達82.79%(同比增加1.9%)。8個國控、4個省控地表水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Ⅱ類及以上,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全市自然保護地占國土面積比例超36%,祁連山生態環境從“修復治理”邁入“鞏固提升”新階段,成為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上的堅實堡壘。
在產業升級賽道上,張掖市跑出“綠色加速度”。嚴格落實“兩高”項目管控,28項傳統產業“三化改造”項目開工,完成投資10.8億元,培育出1個國家級綠色園區、16戶綠色工廠。儲能產業異軍突起,124.2萬千瓦/302.3萬千瓦時儲能項目集群加速成型,新能源裝機占比達77.6%,“風光水火氫醇”多能互補體系初具規模,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31.18%。“雙碳”戰略深入推進,九大領域碳達峰方案構建起“1+N”政策體系,15個氣候投融資項目中9個入選省級項目庫,4個實現融資簽約。交通領域“綠色革命”成效顯著,85.4%的公交車、42.6%的出租車已換上“新能源引擎”。農業低碳循環發展蹄疾步穩,新建農村衛生戶廁8663座,回收廢舊農膜1.73萬噸,26.12萬畝高標準農田成為“綠色糧倉”。生態價值轉化機制創新突破,完成2022年全市GEP核算,總值達2331.28億元,“GEP質押+信用擔保”等融資模式落地,580萬元生態權益質押貸款激活“綠色資本”。10億元市級綠色產業發展基金為祁連牧歌等企業注入活水,市生態產品交易中心投運、林草碳匯計量監測國家試點獲批,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
污染防治攻堅,全域環境提質增效 藍天保衛戰精準施策,“治企、控煤、降塵、凈煙、減車、禁燒”六措并舉,施工場地抑塵合格率超98%,城區機械化清掃率達85%,13臺65蒸噸及以上燃煤鍋爐完成超低排放改造。9.3萬輛機動車、873輛非道路移動機械檢測合格率分別達90.1%、98.4%,29個黑煙車抓拍點位織密監管網絡,涉VOCs企業問題整改率100%。碧水保衛戰系統推進,50個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42個,26個正常排水口全部達標,9個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優。再生水循環利用工程完成投資2.85億元,47.62%的再生水利用率讓“廢水”變“資源”。凈土保衛戰成效斐然,20宗“一住兩公”建設用地全部完成土壤污染調查,538萬元省級資金助力農村環境整治,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54.7%。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合格率100%,化學物質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全面筑牢。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日趨完善,《張掖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批實施,1.66萬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占市域面積43.09%)為發展劃定“綠色邊界”。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張掖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通過國家審核,“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和“守護”祁連山專項檢查行動織密生態監管網絡。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成效顯著,305萬畝林草生態修復、92.74萬畝沙化土地治理讓荒漠披綠,林木覆蓋率達2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50.98%。生物多樣性保護亮點紛呈,黑鸛、鵝喉羚棲息地生態改善,建成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監測信息化平臺。鄉村建設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511個發展類村莊規劃全覆蓋,建成39個省級鄉村建設示范村,肅南縣“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通過省級遴選評審,山丹縣、高臺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取得突破。
安全防線筑牢,治理能力迭代升級 生態環境應急保障體系全面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等多項預案修訂完善,林草資源網格化管理與打擊毀林毀草專項行動結合,水電站生態流量監管機制確保“綠水長流”。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精準到位,128家核技術利用單位實現動態管理,累計開展核與輻射安全專項檢查250余人(次),整改問題26項,核與輻射環境更加安全。環境風險防控體系日益健全,開展41場(次)環境應急演練,持續提升實戰能力,編制完成重點河流“一河一策一圖”應急方案,168家企事業單位完成環境風險評估備案,建成黑河流域省級應急物資儲備庫,有效保障全市環境安全。截至2024年底,全市未發生突發環境事件。
從祁連山巔的皚皚白雪到黑河兩岸的郁郁林海,從戈壁綠洲的現代農業到城市街頭的新能源車流,張掖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詮釋著美麗中國的西北樣本。未來,這座絲路古城將繼續深耕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沃土,讓綠色成為最鮮明的底色,讓生態成為最寶貴的資源,在西北大地奏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強音。
來源:中國環境